专业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本科教学>>专业建设>>正文

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规划(2014-2016)

发布时间:2014-01-10    发布人: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规划(2014-2016)

一、指导思想 主动适应目前广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抓住我省高等教育调整结构,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和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结合行政管理专业的现状及社会需求方面的变化,以发展应用性学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方向,本着强应用、重实践的办学目标和原则,以协同办学为主要的培养模式,以有利于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宗旨和目的,加强专业建设。 二、现有专业情况 在人才培养方面,行政管理专业从2006年开办至今,已有8年时间,期间人才培养计划已经修订四次,每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都是多方咨询、调研、交流、思考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经验。在教师队伍方面,行政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现有教师14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2名,讲师8名。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人,有硕士学位的教师8人。50岁以上教师1名,40~50岁教师5名,30~40岁教师8名。在课程教材方面,已经有《组织行为学》,《应用写作教程》,《人文通识概说》等相关方面的教材,另外,《行政管理专业导论》,《政治学原理学习指导》等课程也获得教育部的立项。在教学方式及教学管理方面,在“成就学生”的精神的指导下,行政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案例教学、以项目带动教学、名著阅读计划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教学管理方面,除了日常的教学纪律日益完备和教学制度日益科学化之外,在提高教学方法和改进教学效果方面,进行了听课、研讨、学生反馈等多方面的探索与改革,学生听课满意度有显著的提高。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结构不太合理,一是年轻老师较多,具备副教授职称的中年专业老师较少。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还没有完整建立起来,“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还有待提高;在办学模式方面,还没有形成高效、特色的协同办学模式,需要进一步促进开放办学和协作办学;在专业特色方面,区分度和影响力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提炼和提高;在人才培养方面,学生的获奖层次和就业层次不够高,应用能力不够突出,学生的专业自豪感也有待提升;自己主编的核心专业教材,能够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的新型教材还比较薄弱;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还需要提高,等等。 四、专业建设目标 培养具有仲恺特色的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达到社会和学生的双满意。在此总目标的引导下,建设符合仲恺实际的科学实用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3+1的协同办学的思路、办法及运行机制;完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基础设施,推进资料室和实验室的建设;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优化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教学团队,加强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建设网络课程、微课程;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强化批判性思维教学;强化实践教学,深化教学管理,着力培养学生的现代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提高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成教育理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社会满意度高的专业点。 五、建设的总体思路及方案 总体思路: 1、通过引进优质教师和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提升总体教学层次 2、探索协同办学机制,通过联合科研、联合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对外交流等,增强教学力量,彰显办学特色 3、引进国内外的优秀管理经验,提升管理层次,用先进制度来保障改革的推进。 4、通过指导学生专业创新训练和专业参赛获奖,创建专业社会组织,来提升专业信誉度。 5、通过高层次就业、良好的就业率和用人单位的良好口碑,打造专业美誉度。 6完善激励保障机制,促进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促进教师进行课程建设和改善教学方法。 在具体模块方面: 1、在人才培养方面:首先,精准定位,树立鲜明的专业理念,在“基础扎实、专业面广、能力强、素质高”标准的同时,着力培养“用得上、干得好”的行政管理“三心”应用型人才。其次,进行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与基层单位的实际需求接轨的改革,探索建立就业信息反馈评价机制;再次,进行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与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改革;第四,进行行管教学与行政管理人才持续发展的需要相结合的改革。 2、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第一,着重专业教师教育理念、授课技能、科研能力培训;第二,坚持“双师型”教学实践团队的建设;第三,加强行管专业的教学名师建设;第四,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教学、实践和科研。 3、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要瞄准专业发展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把《行政管理学》、《政治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政府经济学》和《组织行为学》等课程五门课程中至少两门建成校级精品或者重点课程,3门建设院级精品或者重点课程。要加强协同开发,促进开放共享,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及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建设“微课”等新型教学资源。 4、教学方法改革: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式,依托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手段,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推进网络在线课程开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引进管理类模拟教学软件和公务员职业能力测试软件等实用性较强的教学软件。 5、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倡导自选性、协作性实验。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鼓励高水平教师承担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探索双师制导师的激励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 6、教学管理改革: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建立行管专业人才培养流程的控制体系;结合实际实施“导师制”;加强教学质量的督导。 7、建立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机制和学生学习评价机制,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改进专业建设及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六、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14年1月-2014年12月; 引进博士一名,选派2名青年赴国内高校进修,选派2人以上参加高层次的国内学术会议,与广东省社会研究联盟、广州市城市管理研究联盟合作展开科研合作,安排2-4次以上校外专家讲座,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公开出版学术著作一部,发表论文4篇,新建实习基地一个。 第二阶段:2015年1月-2015年12月; 选派1-2名青年教师去政府部门挂职锻炼,选派1名教师国内进修,选派1名青年教师赴国外进修,引进1-2名教师,选派2人以上参加高层次的国内外学术会议,举办或者参加国内相关会议,讨论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材、教学等方面的改革,安排2次以上的专家讲座,培养校级教学名师一名,发表论文5篇,出版教材1-2部,新建实习基地1个,推进实践的内容、管理和保障机制的改革和完善,推进双师型队伍的初步形成,完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探索“微课”的建设和运用;结合3+1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形成新的特色明显、科学实用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三阶段:2016年1月-2016年12月. 选派1-2名青年教师去政府部门挂职锻炼,选派1名教师国内进修,引进1-2名教师,选派2人以上参加高层次的国内外学术会议,举办或者参加国内相关会议,讨论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材、教学等方面的改革,安排2次以上的专家讲座,培养校级“千、百、十”人才一名,发表论文5篇,出版新型教材1-2部,新建实习基地1个,完善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基本形成协同办学的思路、办法及保障机制;网络课程及网络化的教学方法基本建成,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显著提升。至少建立1个学生专业组织。 七、预期成果 1、人才培养方面。显著提高学生的专业自豪感、专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2、师资队伍方面。学历层次、教学科研能力显著提高,教师结构更加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达到30%,具有博士学位的老师达到50%;未来三年拟培养校级教学名师1人,养校级“十、百、千”人才1人、校级优秀青年教师1至2人,通过挂职锻炼等显著提升教学的实践教学能力。 3、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在核心课程方面,形成特色明显、学生喜欢、有效提升能力的特征;构建网络化教学平台,加强师生教学互动,促进内外资源共享。 4、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以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为核心,形成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管理、教材建设,让学生乐于学习、有效学习。 5、实践教学方面。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倡导自选性、协作性实验。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鼓励高水平教师承担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 6、教学管理方面。全面质量管理贯穿到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 7、协同办学方面。校政、校企合作成效明显,社会力量参与到人才方案制定、授课、指导实践和入职前教育等联合培养人才的全过程,并且建立起学校和政(企)的双赢模式和合作的长效机制。 八、保障和支持 (一)领导保障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此次创新强校工作建设,多次到我单位调研,及时提供各种支持。系里拟成立行政管理专业综合试点改革小组。 (二)设施设备保障 通过系自身投入,购买、添置、建设和改造综合改革所需的配套的设施与设备; 通过人事处等提供专业综合改革的人力保障和政策保障; 通过教务处提供课程建设及教材建设方面的有力支持; 通过科研处优先为专业综合改革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相关政策; 通过协同办学积极开展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通过财务处、后总处、保卫处等提供住房、教室、实验、安全等保障服务。 (三)经费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强校工程建设,2013年已经下达创新强校工程专项资金1243万元。我系使用资金有10万元。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2014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