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本科教学>>专业建设>>正文

社会工作专业建设规划(2014-2016)

发布时间:2014-05-12    发布人: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对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专业建设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格局与办学水平。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属于2014年新开办专业,2014年9月第一批学生将正式入学。为了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加强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建设,推动我校社会工作专业科学、合理、规范、有序发展,全面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科研水平,提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根据学校的总体部署及人文与社会社学科学院的总体发展规划,特制定此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19部委《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广东省高等学校专业规划建设与设置调整指南》等政策文件精神的要求,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并努力创建专业特色,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又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开创社会工作专业建设的新局面。 二、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一)专业开学基础 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属于新开办专业,目前的办学师资与软硬件设施均来自于相关及相近专业的整合。目前,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共有教职工1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5人;在所有的教师中,9人拥有硕士学位、3人拥有博士学位,4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二)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师资条件比较薄弱,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师资:当前师资队伍从各专业整合而来,学缘结构多元,但与社会工作专业直接关系比较弱,尚缺少有专业背景的学科带头人,并且缺少有社会工作一线工作经验的师资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老师。 2、硬件尤其是实验室薄弱:目前的实验室只有整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一些基本设施,尚没有能够完全符合与满足社会工作专业教学需要的专业实验室。 3、科研基础比较弱:受制于师资队伍的学科背景,当前科研成果主要是管理学、法学、人文类为主,没有社会工作专业相关的科研成果做支撑。

三、专业建设目标 未来三年,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总体目标是:打基础、强内功;扩影响、树品牌。努力创造与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建设上层次、上等级;引进高层次的师资,把社会工作专业建成学校名牌专业。具体目标是: (一)总体目标 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定位是立足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突出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增强与广东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与互动,培养复合型社会工作专门人才;专业特色是强化实践教学,增强社会工作专门人才服务发达地区城乡社区的能力;专业发展规划是坚持面向市场、面向东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全面开展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建设和科研建设。 (二)年度目标及规划 1、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设计确保各类课程模块比例适当;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主干课程开设齐全;特色课程具有创新性,富于珠三角地区城乡社区特点。 教学方法富于创新性,广泛运用现代传媒手段进行教学,各门课程制做课件,同时运用动画、录像、影碟等手段辅助教学,使教学活动更生动、形象。 专业技能建设突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特色,制定有关专业技能训练的计划和标准,使学生掌握从事社会工作的各种技能和方法。 2、教学团队建设 (1)师资的引进与培训:2014-2016年期间,拟引进具有社会工作硕士学位或具有社会工作学位教育背景的教师4-5名;强化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实行“导师制”,重点培养2-3名教师成为青年教学骨干。每年派出2-3名教师在国内知名高校培训、进修。 (2)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3、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1)实践教学体系:强化社会工作专任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意向和能力,安排专任教师参与社区服务,力争通过开展社区服务,对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服务运行产生影响作用。安排学生到实践基地、市内社区、民政部门等与本专业相关的部门进行社会工作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服务能力。聘请有关党政机关、民政部门和社区服务方面的优秀社会工作者就“如何搞好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现状与前景”、“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等内容举行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2)实验、实践基地建设的数量与分布及主要功能

4、课程及教材建设 (1)课程建设思路,课程建设目标及举措:培养方案所列专业课程均有文字形式的教学大纲;每门专业主干课程均配备1名以上主讲教师;力争开设的主干课程都成为校级合格课程,获得1项以上校级(含)以上精品课程。

(2)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在专业课程使用案例教学、实验室教学、电子媒体教学、学生参与式教学等方法。力争获得2项(含)以上校级(含)以上教改立项。 (3)教材建设:继续以选取国家级优秀教材为主,保证优秀教材的选用率达到90%以上。同时,积极鼓励教师进行高质量自编教材的编写工作。 四、专业建设内容、措施 为实现打基础、强内功;扩影响、树品牌的建设目标,重点围绕师资队伍、学科、教学、科研等方面展开。 (一)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争取三年内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到2016年建立成一支各方面素质好;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优化;教学科研能力强、水平高;相对稳定、合理、富有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师资队伍。具体措施如下: 1、扩大教师队伍 社会工作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0人,为满足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需要,拟引进和外聘高职称、高学历、低年龄的教师和知名人士来充实师资队伍。到2016年,争取使本专业专兼职教师达到15人左右。 2、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到2016年,争取使本专业具有教授、副教授的教师达到7人左右具有博士学位者达到6人左右,实现师资队伍在职称、学历、年龄等方面的优化组合。 3、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一方面,通过进修、访问学者、在职攻读学位等方式,帮助教师更新知识、开阔视野,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参加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使教师及时掌握本专业学术前沿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紧跟学术发展和时代的步伐。 (二)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事关专业的生存和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建设虽然刚刚起步,但发展潜力很大。从21世纪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看,必须加大力度进行学科建设。以现有的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育教学为基础,积极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硕士点申请的建设和其他相关方面的建设。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加强学科体系建设 在学科体系建设上,本着确定优势、寻找差距、交流经验、提高水平、促进发展的思路。重点加强“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社会调查与研究”等课程的建设。加强与省内兄弟院校的联系,交流、学习先进经验,明确本专业在省内的定位,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条件和一切资源,不断提高学科体系建设水平。 第二、加强硕士点的筹建工作 在坚持搞好本科教育教学的同时,争取早日申报社会工作硕士点。 第三、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到2016年,争取建成5个教学实践基地,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在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在全省同类专业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建设 教学建设必须坚持教学创新,更新教育观念,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意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突出专业特点,充分体现培养目标,争取在同级同类同专业的院校中达到较高的教学水平。充分体现自己的特色与专长,使毕业生的素质与水平在省内同专业中居于上等。具体内容包括: 1、 课程建设 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将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依照“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全面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体系。 (1)基础课 第一、参照其他同类兄弟院校同专业的课程设置,本专业暂时设置社会学概论、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工作概论等专业基础课。将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将进一步对专业基础课进行增减调整。 第二、抓好关键课。根据本专业的特点,重点做好“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心理学概论”等4门关键课的建设。相应调整教学计划,适当增加这些课程的课时。对于这些课程,安排由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同时,力争把其中两门课程建设成校级重点课或精品课。 (2)选修课 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本专业暂设30余门选修课。将来随师资队伍的扩大,将进一步增加更符合社会需要和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及能力的选修课,并增加适合于其他专业学生选修的课程,为其他专业学生选修本专业为第二学位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2、教材建设 首先,坚持专业基础课特别是关键课一律使用全国通用的水平最高的国家教育部重点推荐的课程教材,以确保主要课程的教学内容紧跟时代,体现本专业的最前沿的知识。 其次,对于一些编写和出版比较早的教材,在没有新版教材的前提下,我们将根据本专业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对其中的陈旧或过时的观点及内容及时进行更新,坚持与时俱进。 最后,对于选修课,鼓励任课教师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自编教材。经教学实践检验,先内部出版,待条件成熟,再公开出版,并争取入编全国大专院校教材征订单。

3、教学设施建设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需要,我们将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优化教学环境,不断加强教学设施建设。 (1)实现教学文件规范化管理。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讲稿、实习总结等各种资料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要做到完备齐全,质高量足,并定期进行整理检查。 (2)争取获得学校更多的支持。本专业为新建专业,学校在新专业建设投入上已有规划,在充分合理利用新专业建设费的同时,努力争取学校更多的支持,添置相关的办公设备、设施,改善教学条件。 (3)积极开展社会工作实践活动。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咨询、社会服务以及共建等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 4、实践教学建设 实践教学环节对本专业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实践教学建设方面,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拓展实践教学基地。 一是建立比较稳定的5个实习基地,制定比较完善的实习大纲、实习指导书、实习计划等实习文件,并确保其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提高学生从事社会工作的能力。 二是合理配备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学生的实习质量,为学生将来从事实际社会工作奠定基础。 三是聘请有关的党政机关、民政部门和社区服务方面的优秀社会工作者就“如何搞好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现状与前景”、“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等内容举行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2)推进实验室建设。 社会工作实验室拟建面积占地200平方,包括15平方个案工作室2间;30平米小组工作室1间;80平大型观察室(兼多媒体授课室)1间;20平办公室1间;40平社会调查室一间。 (3)做好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工作。 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规范严谨,安排学生到实践基地、市内社区、民政部门等与本专业相关的部门进行社会工作实践活动。随时与相关部门保持联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创造条件。 5、教学改革建设 (1)教学内容改革 从本专业的教学实际出发,合理调节安排教学内容。一方面,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增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从事社会工作技能的内容;另一方面,结合时代发展,不断删除旧的教学内容,及时吸收本专业最新的科研和教研成果,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督促教师不断修改讲稿和教案,把本专业最新的学术理论、学术动态、学术成果和教师自己的研究成果体现在教学实践中,使课堂教学具有深、广、新的特点。

(2)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一方面,广泛运用现代传媒手段进行教学,并将最近的教学方法与理念引入课堂,使教学活动更生动、形象。另一方面,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辅之以研究型教学,采取讨论、辩论、谈话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加强实践环节。 (3)考核方式改革 根据培养目标,对考核方式进行系统改革,不断提高考核水平,强化考核效果。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加强对平时作业、读书笔记、期中考试等检查。同时,严肃考风考纪,加强对学生的考核教育,并认真评定和分析考试成绩,充分发挥考核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4)专业技能建设 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突出社会工作专业特色,制定有关专业技能训练的计划和标准,使学生掌握从事社会工作的各种技能和方法,善于运用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社会工作实际中的各种问题,毕业后在岗位上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科研建设 在科研方面,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实现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双向互动,进一步提高教师对科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具体措施包括: 1、帮助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和自身实际确定科研方向和选择科研课题,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活跃学术气氛。 2、充分发挥高职称和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带头作用,指导青年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并帮助其解决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从有限的专业创收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教师的科研活动,激发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教师刻苦钻研、求实创新的科研作风。

4、加强横向联合,与相关的兄弟院校及科研单位进行联合攻关,共同申请科研项目。多渠道筹措科研资金,充分利用各方面社会资源,为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 5、到2016年,争取省厅级科研项目2-3项,其他科研项目3-4项。公开发表论文10篇,其中三分之一以上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

201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