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的建设发展历程,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情况,课程成绩评定方式,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等情况。) (一)本课程的建设发展历程 本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国家标准中的核心课程,其在我校的开设历史始于2006年行政管理专业的创建,迄今有16年历史,一直是我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随着专业培养目标由实用型人才到应用型人才,再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转变,历经课程团队十余年的不懈努力,课程内涵不断深化,课程内容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不断充实,充分发挥了“桥梁课程”的作用,在课程体系中承前启后,给学生在价值、知识与能力上较好的启发、培养与训练。 近年来根据“课程即思政”的理念,守好—段渠、种好责任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有机地融入课程。同时逐渐融入翻转课堂理念,尝试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目前正在拍摄制作在线学习资源,希望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 ,不断提升学习效果。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1、完善课程目标——解决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价值引领和技能训练的问题 以往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课程思政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难相适应。课程团队以课程思政与教学改革项目为契机,在价值目标上注意帮助在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国家观和家国情怀,培养大格局,涵养大情怀,树立大视野;在能力目标上帮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引发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形成相应的问题意识与理论认知,并指导实践工作。 2、丰富教学内容——解决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 “ 两张皮” 的问题 在新的课程目标的指引下,一方面按照“课程即思政”的理念,创建了“两依据、五结合、五融入”的“255”模式,进行课程思政资源的充分挖掘,更新与重组行政管理学教学内容,将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另一方面,在分析与讨论现实世界的问题过程中,开展深入讨论与分析,注重对学生正确的启发与引导。 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解决传统教学不以学生为中心,不注重能力培养的问题 改变了传统大班授课使用讲授法满堂灌的状况,借鉴了 PBL 教学法和“三明治” 教学法的理念与技巧,形成了大班讲授和小组研讨相结合、集中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班集中授课中,在讲授法中更加注重问题启发和师生互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进度;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注重资料查找、阅读、整理培养自学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在小组演示过程中,注意PPT技能训练以及演讲能力的培养。 4、充实课程教学团队——解决专业与学术结构单一的问题 以往课程教学只由单一的教师承担,但行政管理学属于应用型学科,会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释和解决真实世界的行政管理问题,所以近年来逐渐邀请到其他5位老师的加盟,根据各自的专业与研究专长承担相应章节的主讲任务,譬如研究公务员制度的老师主讲行政管理队伍,研究公共预算的老师主讲行政管理预算,研究行政法治的老师主讲行政管理权力等。 (三)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 “行政管理学”课程内容主要讲述“行政管理学”学科是什么?“行政管理”职业(实践)是什么?帮助学生深入认识“行政管理学”这个学科和“行政管理”这个职业实践领域。 行政管理学课程的内容体系 
(四)课程成绩评定方式 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两者占比为3:7。 平时成绩由课程论文、课堂演示、出勤等构成,其中课程论文是主要依据。 (五)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 近 10 年,在学校教务管理系统中教学质量评价(学生评教),本课程得分从未低于 90 分。2010年本课程通过学校的合格课程评估,在此基础上2016年被学校立项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但由于经费一直没有到位,课程建设略为滞后,现经过经费自筹,正在筹备线上课程资源的拍摄。 本课程曾四次获得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相关的教学成果五次获得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学生分别获得挑战杯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多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