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本科教学>>课程建设>>正文

《行政管理学》校级一流课程

发布时间:2025-10-13    发布人: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每门课程根据已开设两学期的实际情况,只能从“线上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中选择一类进行申报。

申报课程名称、授课教师(含课程负责人)须与教务系统中已完成的学期一致,并须截图上传教务系统中课程开设信息。

相同授课教师、不同选课编码的同一名称课程,若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方案相同,教学效果相近,可以合并申报。

专业类代码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年版)》中的代码(课程所属专业,非课程面向学生所在专业)。没有对应学科专业的课程,填写“0000”。

如篇幅不够,表格各栏目可根据内容进行调整






一、课程基本信息

)线下一流课程

课程名称

行政管理学

课程编码+选课编码

(教务系统中的编码)

121320

课程类型

○通识课 专业课

实验课

课程性质

必修  ○选修

开课年级

大二(第三学期

面向专业

行政管理

   

40

   

2.5

先修(前序)课程名称

行政管理专业导论、管理学原理、社会学概论、政治学原理

后续课程名称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国家公员制度

主要教材

书名:行政管理学

书号:ISBN: 9787306062796

作者:夏书章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5月(上传封面及版权页)

最近两期开课时间

2021年9月 1日—2021年11月 30日(附教务系统截图)

2022年9月 1日—2022年11月 30日(附教务系统截图)

最近两期学生总人数

178人(78+100)

注:(教务系统截图须至少包含课程编码、选课编码、开课时间、授课师姓名等信息)



二、授课教师(教学团队)

课程团队主要成员

(序号11为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及团队其他主要成员总人数限7人之内)

序号

姓名

单位

出生年月

职务

职称

手机号码

电子邮箱

教学任务

1

孙林

人文学院

1981.10

党支部书记

副教授



主讲教师

2

张文峰

校领导

1968.12

副校长

研究员



主讲

3

曾秀兰

人文学院

1965.08

教授



第九章主讲

4

钟晓华

人文学院

1983.12

副院长

副教授



第六章主讲

5

许志国

人文学院

1978.02

副院长

副教授



第十一章主讲

6

蚁佳纯

人文学院

1988.08

系主任

讲师



第十章主讲教师

7

李强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1982.10

实验师



课程网络资源建设

授课教师(孙林)教学情况(300字以内)

(教学经历:近5年来在承担学校教学任务、开展教学研究、获得教学奖励方面的情况)

(一)承担学校学任

序号

课程/环节名称

对象

数量

1

行政管理学

本科生(100人*5)

200节(40节*5)

2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

本科生(100人*5)

200节(40节*5)

3

社会学概论

本科生(100人*5)

200节(40节*5)

4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

本科生(80人*5)

200节(40节*5)

5

农村公共政策分析

研究生(80人*5)

480节(32节*5*3)

6

毕业实习

本科生(100人*5)

40周(8周*5)

7

专业认知实习

本科生(100人*5)

10周(2周*5)

8

本科毕业论文

本科生(12人*5

60人(12人*5)

9

指导研究生

研究生8人

8人(已毕业3人)


(二)开展教学研究

序号

立项单位/期刊

题目

时间

1

中国农学会教育教学类第七批科研课题

“新农科”背景下乡村振兴全科人才培养研究

2021-2023

2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重点课题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乡村振兴全科人才培养探索

2020-2023

3

广东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研项目

新农科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乡村振兴全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20-2023

4

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

能力为本的行政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实践

2018-2019

5

高等农业教育

农科高校开展耕读教育的多维价值及路径探讨(论文)

2021 (05)

6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金课”背景下高校专业导论课程研究成果分析——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论文)

2020 (02)

7

中国农业出版社

行政管理专业导论(教材)

2020.08



(三)获得教学奖励

序号

名称

颁奖单位

时间

1

学质量优秀奖一等奖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3

2

第十届“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1

3

第十一届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2完成人)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1

4

教学质量优秀奖二等奖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

5

第十届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2完成人)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




三、课程目标(300字以内)

(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学生情况、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具体描述学习本课程后应该达到的知识、能力水平。)

按照金课“两性一度”要求,在课程内容上广泛吸收最新理论知识,构建符合学生特点与需要的体系,提高课程训练强度。首先从分析行政管理学的概念丛林入手,介绍学科历史,学科性质与价值取向,学科边界与范畴,学科理论体系以及学科研究方法。其次介绍行政管理职能,行政管理组织,行政管理队伍,行政管理权力,行政管理预算等行政管理实践知识与理论。

课程价值目标是在对学生传授基本公共管理知识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国家观和家国情怀,培养大格局,涵养大情怀,树立大视野;知识目标是在帮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同时,理解和解释现实的行政现象与行政行为;能力目标是帮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引发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形成相应的问题意识与理论认知,并指导实践工作。







四、课程建设及应用情况(1500字以内)

(本课程的建设发展历程,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情况,课程成绩评定方式,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等情况。)

(一)本课程的建设发展历程

本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国家标准中的核心课程,其在我校的开设历史始于2006年行政管理专业的创建,迄今有16年历史,一直是我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随着专业培养目标由实用型人才到应用型人才,再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转变,历经课程团队十余年的不懈努力,课程内涵不断深化,课程内容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不断充实,充分发挥了“桥梁课程”的作用,在课程体系中承前启后,给学生在价值、知识与能力上较好的启发、培养与训练。

近年来根据“课程即思政”的理念,守好—段渠、种好责任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有机地融入课程。同时逐渐融入翻转课堂理念,尝试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目前正在拍摄制作在线学习资源,希望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 ,不断提升学习效果。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1、完善课程目标——解决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价值引领和技能训练的问题

以往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课程思政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难相适应。课程团队以课程思政与教学改革项目为契机,在价值目标上注意帮助在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国家观和家国情怀,培养大格局,涵养大情怀,树立大视野;在能力目标上帮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引发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形成相应的问题意识与理论认知,并指导实践工作。

2、丰富教学内容——解决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 “ 两张皮” 的问题

在新的课程目标的指引下,一方面按照“课程即思政”的理念,创建了“两依据、五结合、五融入”的“255”模式,进行课程思政资源的充分挖掘,更新与重组行政管理学教学内容,将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另一方面,在分析与讨论现实世界的问题过程中,开展深入讨论与分析,注重对学生正确的启发与引导。

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解决传统教学不以学生为中心,不注重能力培养的问题

改变了传统大班授课使用讲授法满堂灌的状况,借鉴了 PBL 教学法和“三明治” 教学法的理念与技巧,形成了大班讲授和小组研讨相结合、集中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班集中授课中,在讲授法中更加注重问题启发和师生互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进度;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注重资料查找、阅读、整理培养自学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在小组演示过程中,注意PPT技能训练以及演讲能力的培养。

4、充实课程教学团队——解决专业与学术结构单一的问题

以往课程教学只由单一的教师承担,但行政管理学属于应用型学科,会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释和解决真实世界的行政管理问题,所以近年来逐渐邀请到其他5位老师的加盟,根据各自的专业与研究专长承担相应章节的主讲任务,譬如研究公务员制度的老师主讲行政管理队伍,研究公共预算的老师主讲行政管理预算,研究行政法治的老师主讲行政管理权力等。

(三)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

“行政管理学”课程内容主要讲述“行政管理学”学科是什么?“行政管理”职业(实践)是什么?帮助学生深入认识“行政管理学”这个学科和“行政管理”这个职业实践领域。

行政管理学课程的内容体系


(四)课程成绩评定方式

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两者占比为3:7。

平时成绩由课程论文、课堂演示、出勤等构成,其中课程论文是主要依据。

(五)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

近 10 年,在学校教务管理系统中教学质量评价(学生评教),本课程得分从未低于 90 分。2010年本课程通过学校的合格课程评估,在此基础上2016年被学校立项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但由于经费一直没有到位,课程建设略为滞后,现经过经费自筹,正在筹备线上课程资源的拍摄。

本课程曾四次获得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相关的教学成果五次获得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学生分别获得挑战杯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多项。


五、课程特色与创新(500字以内)

(概述本课程的特色及教学改革创新点。)

(一)特色与创新点一:课程思政资源挖掘和融入的“255”模式

根据“课程即思政”的理念,在课程思政资源挖掘和融入过程中,创建了“两依据、五结合、五融入”的“255”模式,其中“两依据”是依据归属的行政管理学科和服务的行政管理职业实践;“五结合”是指结合学生未来所从事工作的职业素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学校的农业院校特色与特点、中国历史上宝贵的行政实践经验、国际国内时事政治;“五融入”是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课程思政的有机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课程考核以及教材(见下图)。

         

行政管理学课程思政资源挖掘与融入的“255”模式


基于行政管理学课程思政资源挖掘与融入的“255”模式,课程团队挖掘的课程思政资源有六大来源(见下图)。

       

行政管理学课程思政资源的“六点”来源

(二)特色与创新点二:以学生为中心,按“金课”标准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实现知识与能力闭环

借鉴 PBL 教学法和“三明治” 教学法的理念与技巧,按照“金课”“两性一度”的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完善课程目标、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实现知识与能力闭环,即有课外文献阅读、整理,课堂讲授环节的输入,也有课堂演示、讨论以及课程论文的输入,不仅实现了价值的引领、知识的传授,而且实现了从输入到输出的知识与能力的闭环(见下图)。

       

改革学方法和学组织形式,实现知识与能力闭环

六、课程建设计划(500字以内)

今后五年课程的持续建设计划、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改革方向和改进措施等。)

(一)今后五年课程的持续建设计划

1、经过1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课程自制慕课资源的拍摄与制作,并在超星平台等上线,给学生使用。

2、经过1-2年内的培育,申请成为广东省课程思政改革示范项目中的示范课堂或示范课程。

3、经过1-3年课程教学改革的积累与培育,申请省部级课程改革相关项目1项,并取得阶段性新成果。

4、经过2-4年的沉淀与完善,形成相关的教研论文,进行会议交流与公开发表。

5、经过3-5年的建设周期,对建设成果进行梳理,积极申请教学成果奖。


(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课程课时相对有限,需要对课程内容进一步的梳理,使课程内容体系更加完善。

2、按照“课程即思政”的理念,进一步根据课程目标挖掘课程思政内容与资源。

3、合理划分课程线上与线下内容,做到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

4、根据“新文科”的改革要求,进一步改革课程理论和课程教学方法。


(三)改革方向和改进措施

1、发挥课程团队的多专业与学科背景优势,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体系。

2、积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真正实现“课程即思政”的目标。

3、加快课程自制慕课资源的拍摄与制作,实现教学的线上线下良性互动。

4、加强教学团队的协作,以及和学生的沟通,将相关的经验与成果形成相应的论文或研究报告进行发表、交流。



七、附件材料清单

1.课程负责人的 “说课”视频

2.教学设计样例说明

3.最近一学期的教学日历

4.最近一学期的测验、考试(考核)及答案(成果等)

5.最近两学期的学生成绩分布统计

6.最近一学期的课程教案

7.教学(课堂或实践)实录视频

8.线上课程资源(慕课)拍摄课程章节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