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当前位置: 首页>>本科教学>>教学大纲>>正文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18-09-14    发布人: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教学大纲

The Case Analysi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一、课程基本信息

 时:40

 分:2.5

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中文简介:“行政管理案例分析”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课,采用专题的形式,立足于围绕特定的主题,结合具体的案例,深化行政管理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行政机关是怎样对行政事务进行实践管理的,尤其在具体的实践案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具体的案例背景影响。掌握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尤其对现实行政事件的行政分析方法和内容,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行政问题的能力。为更好地适应当前和今后的行政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不是纯粹的实践类课程,为弥补学生们理论功底尚比较薄弱,难以进行深入分析的现实情况,通过选取优质的实证性学术论文,以便使学生对行政管理实践有相对“真实”的体悟。因此,它是一门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专业知识“过渡”的课程,其分析本身只是突出专业理论知识运用的价值,即求诉理论知识实际运用的诸种可能性和时效性,在实际分析的过程中定位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以求对二者的进一步发展创造基础条件。希望能够通过对实证性学术论文的研讨,能够提升学生们的专业思维能力,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目的与效果,以最终强化学生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分析与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讨论和老师的讲授相结合为主,在课程开始前会布置相应专题的文献,要求所有同学提前阅读,然后安排一组同学讲解文献,在课堂中会穿插相应的讨论环节;这不仅锻炼学生们的阅读能力,而且训练他们的基本办公软件技能,以及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在学生讲解完后,老师会进行点评,并对文献进行概括性的讲解,以进一步深化学生们对文献的理解。

 

四、 教学内容及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学时

分配

导论

 

4

1.课程性质与课程要求

了解

2.案例教学方法的发展与应用

了解

3.行政管理案例研究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了解

重点与难点:案例方法作为研究方法与教学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能否理解案例教学方法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专题一:行政组织与政府间关系 (一):纵向关系;

  

 3

1.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

理解

2.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制

理解

重点与难点:“共谋现象”产生的宏观与微观基础;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与稳定的关系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理解“共谋现象”产生的宏观与微观基础,理解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产生的原因及与稳定的关系

 

 

专题二:行政组织与政府间关系 (二):横向关系

 

3

1.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

理解

 

2.锦标赛体制

理解

 

重点与难点:(晋升)锦标赛产生的意外后果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能否理解锦标赛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及其正反而影响

 

 

专题三:分税制与土地财政

 

3

1.分税制十年: 制度及其影响

理解

2.生财有道:土地开发和转让中的政府和农民

理解

重点与难点:分税制产生的原因;分税制与土地财政的关系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能否理解分税制产生的背景及其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专题四:预算制度与行政问责 

 

3

1.“逆向软预算约束”:一个政府行为的组织分析

理解

2.实现政治问责的三条道路

理解

重点与难点:“逆向软预算约束”产生的原因;中国和欧美政治问责道路的区别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能否理解“逆向软预算约束”产生的宏观与微观基础;能否理解中国政治问责道路的问题与前景

 

 

专题五: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一)

 

3

1.洋八股与社会科学规范

理解

2.如何走出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扩展个案研究

理解

3.文献综述与学术谱系

理解

重点与难点:洋八股各部分的深层次含义,扩展个案研究的四种方法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能否叙述洋八股各部分的主要内容,能否理解为何要扩展个案研究以及具体的方法,能否理解文献综述在论文写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专题六: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二) 

 

3

1.公共行政学中的规范研究

理解

2.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

理解

3.文科学术论文摘要的正确写法

理解

重点与难点:公共行政学中规范研究的地位与作用,深度访谈如何实现意义探究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能否理解公共行政学和规范研究的关系,能否理解深度访谈的操作方法;能否理解论文摘要的要件

 

 

专题七:美国进步时代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示

 

3

1.经济、社会变迁与国家治理转型:美国进步时代改革

理解

2.社会科学、知识分子与和谐社会——美国进步时代的启示

理解

重点与难点:美国进步时代与我国改革的相同与相异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能否理解美国进步时代改革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与我国新世纪以来新一轮改革的异同;能否理解社会科学和知识分子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

 

 

专题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4

1.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

理解

2.“中国奇迹”的形成与未来——改革三十年之我见

理解

重点与难点:经济改革与宪政转轨的关系,“中国奇迹”的秘诀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能否理解各国经济与政治发展的不同轨迹,能否理解我国经济奇迹背后的原因及隐患

 

 

专题九:GDP与政绩困局

 

3

1.经济增长、社会公正、民主法治与合法性基础──1978年以来的变化与今后的选择

理解

2.绩效合法性与中国经济奇迹

理解

重点与难点:合法性基础的演变过程;绩效合法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正反而影响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能否理解我国政府合法性演变的过程,能否理解我国经济奇迹和绩效合法性的关系

 

 

专题十:行政管理工具:公共政策及其转型

 

3

1.总体公共政策与发展战略——国际视野下中国案例透视

理解

2.从经济政策到社会政策: 中国公共政策格局的历史性转变

理解

重点与难点:总体公共政策的不同类型,我国公共政策格局转变的历史背景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能否理解和把握我国总体公共政策的类型,能否理解我国公共政策格局转变的背景与趋势

 

 

专题十一:NGO与公民社会

 

3

1.如何审视中国社会组织与政府关系

理解

2.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

理解

重点与难点:我国社会组织与政府关系的三种视角与六种理论,分类控制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能否理解我国社会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真实关系,分类控制在解释我国社会组织与政府关系方面的意义与局限性

 

 

专题十二:项目制;

 

4

1.项目制: 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

理解

2.项目制的运作机制和效果是 “合理化?

理解

重点与难点:项目制产生的背景,项目制的效果及后果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能否理解项目制对我国治理的影响,能否理解项目制的局限性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分专题安排阅读材料,材料分为必读与选读)

专题一:政府间关系 (二):纵向关系

(一)必读材料

1、周雪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载《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6期

2、曹正汉:《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制》,载《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1期

(二)选读材料

1、金太军、张劲松:《政府的自利性及其控制》,载《江海学刊》2002年第2期

2、周建国、靳亮亮:《基于公共选择理论视野的政府自利性研究》,载《江海学刊》2007年第4期

3、杨善华、苏红:《从 “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 “谋利型政权经营者”——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镇政权》,载《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4、陶然、杨大利:《财政收入需要与地方政府在中国转轨和增长中的作用》,张光、高燕楠译,载《公共行政评论》2008年第5期

5、胡辉华、译:《代表性官僚制》,载《公共行政评论》,2008年第3期

6、周雪光、赵伟:《英文文献中的中国组织现象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6期

7、王绍光:《中央地方财力之争》,载《世纪中国》

8、徐晓全:《当代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制度主义解读》,来源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9、李永刚:《中国地方治理的上下合谋》,载《文化纵横》2009年第6期

10、曹正汉. 统治风险与地方分权——关于中国国家治理的三种理论及其比较 [J]. 社会, 2014,(6): 52-70.

 

专题二:政府间关系 (二):横向关系

(一)必读材料

1、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载《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2、周飞舟:《锦标赛体制》,载《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3期

(二)选读材料

1、张紧跟:《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关系:研究与反思》,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2、陈家海、王晓娟:《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中的政府间协调机制研究》,载《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P59-68

3、李成:《中国领导层的中期角逐:加速备战2012》(省级领导人)

4、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载《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5、黄宗智:改革中的地方国家体制重新发现政治空间——黄宗智先生访谈录》,载《文化纵横》2009年第6

6、何艳玲、汪广龙:政府在中国——一个比较与反思》,《开放时代》2012年第6期

 

专题三:分税制与土地财政 

(一)必读材料

1、周飞舟:《分税制十年: 制度及其影响》,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2、周飞舟:《生财有道:土地开发和转让中的政府和农民》,载《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1期

 

专题四:预算制度与行政问责 

(一)必读材料

1、周雪光:《“逆向软预算约束”:一个政府行为的组织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2、马骏:《实现政治问责的三条道路》,载《中国社会科学》,载《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二)选读材料

1、马骏:《公共预算原则:挑战与重构》,载《经济学家》,2003年第3期

2、刘守刚:《财政类型与现代国家构建——一项基于文献的研究》,载《公共行政评论》,2008年第1期

3、马骏:《中国预算改革的政治学——成就与困惑》,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4、马骏、牛美丽:《重构中国公共预算体制:权力与关系——基于地方预算的调研》,载《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第2期

5、王绍光、马骏:《走向“预算国家”——财政转型与国家建设》,载《公共行政评论》,2008年第1期

6、马骏:《政治问责研究:新的进展》,载《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第4期

7、马骏、侯一麟:《中国省级预算中的政策过程与预算过程:来自两省的调查》,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5期

 

专题五: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一)

必读材料

1、彭玉生:《洋八股与社会科学规范》,载《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2期

2、卢晖临, 李雪. 如何走出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扩展个案研究 [J]. 中国社会科学, 2007, (01): 118-130+207-208.

3、熊易寒:《文献综述与学术谱系》,载《书屋》2007年第4期

(二)选读材料

1、马克·霍哲、张梦中:《发表著作与论文的策略》,载《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8期

2、周雪光:《方法·思想·社会科学研究》,载《读书》2001年第7期

3、马骏:《中国公共行政研究反思:面对问题的勇气》,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4、王宁:《个案研究中的样本属性与外推逻辑》,载《公共行政评论》2008年第3期

5、牛美丽:《研究方法专栏导语》,载《公共行政评论》2008年第3期

6、陆铭:《现实·理论·证据--如何做研究和写论文》(此文根据2006年11月13日陆铭在复旦大学的演讲整理而成

7、朱玲:《经验研究中的关键细节》,载《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

 

专题六: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二)

1、颜昌武、牛美丽:公共行政学中的规范研究,公共行政评论,2009(1):105-128

2、杨善华, 孙飞宇. 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 [J]. 社会学研究, 2005 (5): 53-68.

3、杨海文:《文科学术论文摘要的正确写法》,载《中国编辑》,2012年第2期

(二)选读材料

1、刘亚平:《公共行政中的对策研究: 批判与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2):71-78

2、朱玲:《文献研究的途径》,载《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专题七:美国进步时代对中国的启示

(一)必读材料

1、马骏:《经济、社会变迁与国家治理转型:美国进步时代改革》,载《公共管理》第6卷

2、岳经纶:《社会科学、知识分子与和谐社会——美国进步时代的启示》,载《公共行政评论》,2008年第2期

(二)选读材料

1、李剑鸣:《关于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几个问题》,载《世界历史》1991年第6期

2、马骏:《改革共识:改良而不是革命》,载《中国改革》2008年第10期

 3、任剑涛:《政府何为?——中国政府改革的定位、状态与类型》载《公共行政评论》,2008年第1期

4、刘亚平:《美国进步时代的管制改革——以食品安全为例》,载《公共行政评论》,2008年第2期

5、洪朝辉:《社会公正与中国的政治改革──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启示》,载《当代中国研究》1999年第1期

6、何艳玲:《中国国务院( 政务院) 机构变迁逻辑——基于1949-2007年间的数据分析》载《公共行政评论》,2008年第1期

7、任剑涛、马骏:《美国进步时代的政府改革对中国的启示》,载《国际学术动态》,2009年第3期

8、John Herrick:《美国进步时代:变革社会中的社会政策创新》,载《公共行政评论》,2008年第4期

9、鲁楠:《进步”的隐喻:评《美国进步时代的政府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载《理论参考》,2010年第8期

10、伊丽莎白·桑德:《美国进步时代对中国的启示:三种代理模式》,载《公共行政评论》,2010年第4期

11、刘鹏  :《公共健康、产业发展与国家战略——美国进步时代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载《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8期

12、马骏、刘亚平:《为什么研究美国进步时代改革?》,载《公共行政评论》2008年第2期

13、洪朝辉:《社会公正与中国的政治改革──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启示》,载《当代中国研究》1999年第1期

 

专题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一)必读材料

1、杰弗里·萨克斯、胡永泰、杨小凯:《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 ,载《经济学2003年第4期.

2、秦晖:《中国奇迹的形成与未来——改革三十年之我见》,载《南方周未》2008年2月21、2月28日、3月6日

(二)选读材料

1、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与杨小凯教授商榷》,载《经济学2003年第7.

2、陈志武:《再谈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载《国际融资》2008年04月09日

3、石磊、张翼、寇宗来:《演进中的“中国模式”:战略、机制与架构》,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4、支振锋  臧劢  :《中国模式中国学派”——“人民共和国60年与中国模式学术研讨会综述》,载《开放时代》 2009年04期

5、田国强、夏纪军、陈旭东:《破除中国模式迷思坚持市场导向改革――中国下一步改革的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两个根本转变》,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2010年度政策研究报告之二

6、赵曜:《从中国模式和苏联模式的比较中正确评价中国模式》,载《科学社会主义》 2010年05期

 

专题九:GDP主义与政绩困局

(一)必读材料

1、康晓光:《经济增长、社会公正、民主法治与合法性基础──1978年以来的变化与今后的选择》,载《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4期

2、杨宏星, 赵鼎新. 绩效合法性与中国经济奇迹 [J]. 学海, 2013, (3): 16-32.

(二)选读材料

1、蔡立辉:《政府绩效评估:现状与发展前景》,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24期)

2、倪星:《中国地方政府治理绩效评估研究的发展方向》,载《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4期,

3、倪星:《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的设计与筛选》,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4、陈天祥:《美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缘起和发展》,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5、马骏:《政治问责研究:新的进展》,载《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第4期

6、赵鼎新:国家合法性、国家行为和学运的发展

7、秦朔:《GDP先生的讲述》,《南风窗》

8、吴建南、马亮:《政府绩效与官员晋升研究综述》,载《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第2期

9、郭治国:《现代政治合法性与法律合法性的绞结》,载《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10杨雪冬:《公共权力、合法性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1、李永刚:《现代政治的“合法性”: 获得与丧失》,载《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2、邓淑莲:《建设良好绩效政府的途径——《政府绩效评估之路》评述》,载《公共行政评论》2008年第4期

13、倪星:《政府合法性基础的现代转型与政绩追求》,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专题十:行政管理工具:公共政策

(一)必读材料

1、陈社英. 总体公共政策与发展战略——国际视野下中国案例透视 [J]. 改革与战略, 2008, (06): 1-9.

2、王绍光, 岳经纶从经济政策到社会政策: 中国公共政策格局的历史性转变》,载《中国公共政策评论, 2007, 1.

(二)选读材料

王绍光:《从经济政策到社会政策的历史性转变》,《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和谐社会与治理机制政府管理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2006年57-74

王绍光:《 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 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 01, 129-148+207.

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86-99+207

 

专题十一:NGO与公民社会

(一)必读材料

1、唐文玉. 如何审视中国社会组织与政府关系. 公共行政评论(》,201204), 145-162+182.

2、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

(二)选读材料

1、王绍光、何建宇:《中国的社团革命——中国人的结社版图》,载《浙江学刊》2004年第6期

2、张紧跟、庄文嘉:《非正式政治:一个草根NGO的行动策略—— 以广州业主委员会联谊会筹备委员会为例》,载《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2期

3、[英]D·露易斯:《非政府组织的缘起与概念》,载《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4、张康之、张乾友:《对“市民社会”和“公民国家”的历史考察》,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5、田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关系研究—— 一个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视角的分析》,载《学术研究》2005年第1期

6、王名、贾西津:《中国NGO的发展分析》,载《管理世界》2002年第8期

7、顾昕、王旭:《从国家主义到法团主义——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国家与专业团体关系的演变》,载《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8、韩恒:《行政分隔与分类控制———试论当前中国社会领域的管理体制》,载《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4期

9、马秋莎. 比较视角下中国合作主义的发展: 以经济社团为例.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22(2):126-38.

10、马秋莎. 全球化, 国际非政府组织与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 开放时代. 2006 (02):118-38.

11、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12、王向民. 分类治理与体制扩容:当前中国的社会组织治理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05): 87-96+180-181.

 

专题十二:项目制

(一)必读材料

1、渠敬东. 项目制: 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J]. 中国社会科学, 2012 (5): 113-130.

2、黄宗智, 龚为纲, 高原. 项目制的运作机制和效果是 “合理化? [J]. 开放时代, 2014,(05): 143-159.

(二)选读材料

 陈家建. 项目制与基层政府动员 ——对社会管理项目化运作的社会学考察 [J]. 中国社会科学, 2013,(2): 64-79.

折晓叶, 陈婴婴. 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 “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 [J]. 中国社会科学, 2011,(4): 126-148.

冯仕政. 政治市场想象与中国国家治理分析——兼评周黎安的行政发包制理论 [J]. 社会, 2014,(6): 70-84.

谢小芹, 简小鹰. 国家项目地方实践的差异性表达及成因分析 [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1): 28-35.

李祖佩. 项目下乡, 乡镇政府 “自利冶与基层治理困境 [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5): 18-25.

向德平, 高飞. 政策执行模式对于扶贫绩效的影响 [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6): 12-17.

李祖佩. 资源消解自治———项目下乡背景下的村治困境及其逻辑 [J]. 学习与实践, 2012,(11): 82-87.

张良. 项目治国的成效与限度——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项目) 为分析对象 [J]. 人文杂志, 2013,(1): 114-121.

姚荣. 大学治理的 “项目制: 成效, 限度及其反思 [J]. 江苏高教, 2014,(3): 12-16.

桂华. 项目制与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分析——以农地整治为例 [J]. 政治学研究, 2014,(4): 50-62.

叶敏, 李宽. 资源下乡, 项目制与村庄间分化 [J].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4,(2): 14-21.

王向民. 中国社会组织的项目制治理 [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4,(5): 130-140.

肖瑛. 作为治理术的科研项目制 [J]. 云梦学刊, 2014,(4): 14-17.

赵璐, 王军. 项目制: 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机制——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例 [J]. 中国农业教育, 2013,(2): 53-56.

陈水生. 项目制的执行过程与运作逻辑——对文化惠民工程的政策学考察 [J]. 公共行政评论, 2014,(3): 133-156.

         

大纲修订人:孙林                       修订日期:2018-1-10

大纲审定人:颜琳                           审定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