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教学大纲
Public Administration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时:48
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中文简介:行政管理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行政管理学,也称行政学,公共行政学,以行政机关对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等的行政管理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探求行政管理活动的特点与规律,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的目标。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历史刚过百年的新兴学科,该学科的研究范围与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公共行政学的学科(包括学科发展史、学科性质、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学科的大问题、学科研究方法、学科的危机与挑战、学科的本土化与未来),公共行政实践(行政组织、行政职能、人事行政、行政权力与行政监督、公共预算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本质,理解行政管理实践的运行的基本框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二、 教学目的与要求
行政管理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和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掌握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对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有基本的理解,掌握行政管理实践的基本框架,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从事实际行政管理工作的能力。学习本门课程,要求学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努力探索社会主义行政管理的规律,为创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而努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性课程,教学过程以老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讨论相结合,在课堂中会穿插相应的的讨论环节;同时为加强专业的训练强度,会布置学生相应量的专业文献的阅读,同时安排学生讲解自己对文献的理解,不仅锻炼学生们的阅读能力,而且训练他们的基本办公软件技能,以及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与素质。
四、 教学内容及目标
教学内容
|
教学目标
|
学时
分配
|
第一章 导论
|
|
4
|
1.行政管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学科目的;
|
掌握
|
2.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范畴、研究方法,及学科简史
|
了解
|
3.行政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掌握
|
重点与难点:行政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能否理解行政管理学诞生与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学科的历史渊源。
|
|
文献一:《从管理学到公共管理学——历史角度的考量》
|
理解
|
2
|
文献二:《公共管理的理论源流与变革》
|
理解
|
2
|
第二章 行政职能
|
|
4
|
1.现代政府行政职能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
理解
|
2.政府职能的涵义;
|
了解
|
3.政府职能的构成
|
掌握
|
重点与难点:现代行政职能的由来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能否叙述现代行政职能的演变历史
|
|
文献三:《新公共管理:效果及评价》
|
理解
|
2
|
文献四:《西方公共行政学中的争论:行政科学还是政治哲学?》
|
理解
|
2
|
第三章行政组织
|
|
4
|
1.行政组织概述
|
理解
|
2.行政组织理论
|
了解
|
3.官僚制组织
|
掌握
|
四、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
|
了解
|
重点与难点:官僚制组织理论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能否理解官僚制理解的缺陷及其对我国的适用性
|
|
文献五:《寻求效率与公共性的平衡——从公共行政学发展史来看》
|
理解
|
2
|
文献六:《我们应该关注什么:关于公共行政学“大问题”的争论》
|
理解
|
2
|
第五章 人事行政
|
|
4
|
1.人事行政概说
|
理解
|
2.国家公务员制度
|
掌握
|
3.当代人事行政的变革
|
了解
|
重点与难点:我国行政职业的发展历史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能否理解西方公务员制度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异同
|
|
文献七:《公共管理与中国发展———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
理解
|
2
|
文献八:《也谈公共管理研究方法》
|
理解
|
2
|
第四章行政权力与行政监督
|
|
4
|
1.行政权力概述;
|
理解
|
2.行政权力行使;
|
了解
|
3.行政权力监督;
|
掌握
|
重点与难点:行政权力的性质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能否理解如何行政权力监督的不同途径与手段
|
|
文献九:《公共行政学研究方法应用前沿及其中国借鉴》
|
理解
|
2
|
文献十:《公共行政学与美好社会》
|
理解
|
2
|
第六章公共预算
|
|
4
|
1.公共预算概述
|
理解
|
2.我国预算过程中的参与者、职能与预算周期
|
掌握
|
3.预算编制、审批、执行
|
掌握
|
四、政府决算
|
了解
|
重点与难点:现代预算制度演化的历程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能否画出我国预算编制的流程图
|
|
|
文献十一:《中国公共行政学:反思背景下的本土化路径研究》
|
理解
|
2
|
文献十二:《公共行政学的想象力:中国公共行政学的五种想象力》
|
理解
|
2
|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一)教材
1.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五版),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3.
2、张国庆:《公共行政学》(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二)阅读文献
1.刘霞, 向良云. 从管理学到公共管理学——历史角度的考量 [J]. 管理科学, 2006(03): 89-96.
2.郭正林. 公共管理的理论源流与变革 [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3, (02): 1-7.
3.陈天祥. 新公共管理:效果及评价 [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2): 71-76+127.
4.马骏, 颜昌武. 西方公共行政学中的争论:行政科学还是政治哲学? [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02): 155-165.
5.郁建兴, 冯涛. 寻求效率与公共性的平衡——从公共行政学发展史来看 [J]. 思想战线, 2010, (01): 1-8.
6.何艳玲, 汪广龙. 我们应该关注什么:关于公共行政学“大问题”的争论 [J]. 中国行政管理, 2011, (12): 43-49.
7.薛澜、彭宗超、张强:公共管理与中国发展———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管理世界,2002(2):43-56
8.蓝志勇. 也谈公共管理研究方法 [J]. 中国行政管理, 2014(01): 59-64.
9.陈那波. 公共行政学研究方法应用前沿及其中国借鉴[J]. 公共行政评论, 2015(4):69-77.
10.刘亚平. 公共行政学与美好社会[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 137-144.
11.刘鹏. 中国公共行政学:反思背景下的本土化路径研究 [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3(03): 98-107.
12.马骏. 公共行政学的想象力:中国公共行政学的五种想象力 [J].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15, (01):17-35.
大纲修订人:孙林 修订日期:2018-01-10
大纲审定人: 审定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