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 时:40
学 分:2.5
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中文简介:《社会学概论》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是简要介绍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生活、人的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角色、社会组织、社会流动、社会分层、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控制、社会政策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对社会整体的认知的一门学科,为更好的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教学目的与要求
《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必修的基础课之一,它的内容包括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该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国社会30余年的实践,系统阐述和介绍了社会学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分析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各个层面、各种表现及其变化发展规律。同时在课程中适当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是通过社会学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关注社会,掌握科学分析社会问题、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其进一步学习专业理论课打好必要的基础。同时,学习社会学也可以帮助学生们建立正确的社会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在课堂中辅导与穿插适当的讨论环节;同时为加强专业的训练强度,会引导学生对一些专业文献的接触与阅读,同时安排学生讲解自己的学习心得,不仅锻炼学生们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够训练他们的基本办公软件技能,以及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与素质。
四、 教学内容及目标
教学内容
|
教学目标
|
学时
分配
|
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
|
|
1.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
理解
|
4
|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
了解
|
3. 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
|
掌握
|
重点与难点:社会学产生与发展和时代的关系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能否理解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
|
|
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
|
|
4
|
1.什么是社会
|
理解
|
2.社会结构
|
掌握
|
3.社会的内容
|
了解
|
4.关于社会的几种理论视角
|
理解
|
重点与难点:中外对社会的不同认识与理解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能否用社会的几中理论视角分析具体问题
|
|
第三章社会文化
|
|
4
|
1.什么是文化
|
理解
|
2.文化的分析
|
了解
|
3.文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掌握
|
重点与难点:文化的分析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能否理解文化的内涵,以及用文化来分析与解析相关的社会现象与问题
|
|
文献一:《经济、社会变迁与国家重建:改革以来的中国》
|
理解
|
2
|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
|
4
|
1.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
|
理解
|
2. 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
|
掌握
|
3. 社会化与个性发展
|
理解
|
重点与难点:人为什么能够被社会化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能否准确理解与分析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
|
第五章 社会互动
|
|
4
|
1.社会互动的含义与理论
|
理解
|
2.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
掌握
|
3.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
掌握
|
重点与难点:社会互动各种理论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能否准确用各种互动理论来分析与解释互动中的各种现象与问题
|
|
文献二:《国家与家庭、个人——城市中国的家庭制度(1940—1979)》
|
理解
|
2
|
第六章 初级社会群体
|
|
4
|
1.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
了解
|
2.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
理解
|
3.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
理解
|
重点与难点:初级社会群体在人类历史上的功能变迁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能否理解家庭在当今社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
第七章 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
|
4
|
1.社会分化与阶级
|
了解
|
2.社会分层
|
理解
|
3.社会流动
|
掌握
|
重点与难点: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渠道与机制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能否理解社会流动的变化趋势
|
|
文献三:《家庭背景与干部地位获得(1950-2003)》
|
理解
|
2
|
第八章社会问题
|
|
6
|
1.社会问题概述
|
掌握
|
2.人口问题
|
理解
|
3.劳动就业问题
|
理解
|
4.贫困问题
|
理解
|
重点与难点:社会问题分析如何嵌入到整个社会与历史的分析中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准确理解各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
|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一)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四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一版),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5.[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四版).赵旭东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二)阅读文献
1.马骏. 经济、社会变迁与国家重建:改革以来的中国. 公共行政评论, 2010 (01): 09-40+209.
2.陈映芳. 国家与家庭、个人——城市中国的家庭制度(1940—1979) 交大法学, 2010 (01): 155-178.
3.孙明. 家庭背景与干部地位获得(1950-2003). 社会, 2011 (05): 55-76.
大纲修订人: 孙林 修订日期:2018-01-10
大纲审定人: 审定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