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经典公文选读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 时:20
学 分:1
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40%。考试命题应以课程大纲为依据,重点考查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题对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引导作用。重点知识是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考查时要保持较高的比例,并达到必要的深度,构成试题的主体。考查各单元所占分数的百分比应与它们在教学中所占课时的百分比大致相同。
中文简介:该课程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作为对我国古代公文学习、研究和继承的一门课程,主要包括了我国历代经典的公文选读和古代公文发展的脉络两方面内容。
二、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为了了解我国古代丰富的公文体例,增强文化自信,而且也能帮助我们写作和欣赏能力,帮助我们更深刻的继承古代公牍文这一遗产,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文秘素养共和专业能力。
学习本课程,首先要读懂重要的原著或其节录,准确把握原著使用的术语,深入理解其中的观点;然后进一步全面、系统的去了解与研究每部专著、每位公文撰写者思想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公文情况、各种体例和各个体制的源流演变过程,从而在总体上把握我国古代公文的历史发展进程和民族特色;同时,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指导下,对其价值、作用、影响等加以全面的分析评价,然后加以批评的继承。
学习本门课程应有以下知识:
1.学好应用文写作课程,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2.学好大学语文,须具备坚实的中文写作和语言功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启发讨论式、讲解式、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2.个人反思性学习法。
四、 教学内容及目标
教学内容
|
教学目标
|
学时
分配
|
第一章 古代公文常识
|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古代公文简史和基本文种常识。
|
6
|
1.古代公文简史
|
|
|
2.古代公文文种常识
|
|
|
本章重点是古代公文文种常识;教学难点是古代公文文种常识。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了解我国古代公文的发展简史,掌握古代公文文种常识。
|
|
|
第二章 先秦公文
|
通过本章教学, 使学生了解掌握先秦公文的思想内容和公文格式,以及现实意义。
|
10
|
1. 《汤誓》 《秦誓》
|
|
|
2. 《谏逐客书》
|
|
|
本章重点是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公文格式、现实意义;
本章难点是理解各篇章的内容和写作方法。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熟悉所学篇章的内容,掌握先秦公文的格式体例。
|
|
|
第三章 汉代公文
|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汉代公文的思想内容和公文格式,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与现实意义。
|
4
|
《论积贮疏 》
|
|
|
《论贵粟疏》
|
|
|
本章重点是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公文格式、现实意义
本章难点是熟悉掌握文本内容和作者写作意图。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熟悉掌握文本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意图,以及文本的现实意义。
|
|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公文
|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魏晋南北朝公文的思想内容和公文格式,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与现实意义。
|
4
|
1.《出师表 》《求自试表 》
|
|
|
2.《为郑冲劝晋王笺》《 陈时务表》
|
|
|
本章重点是写作背景、思想内容;
本章难点是公文格式、写作意图、现实意义。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熟悉掌握文本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意图,以及文本的现实意义。
|
|
|
第五章 隋唐宋元金公文
|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隋唐宋元金公文的思想内容和公文格式,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与现实意义。
|
4
|
1.《十渐不克终书》《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
|
|
2.《谏迎佛骨表》《百官形状奏》《朋党论》
|
|
|
3.《 本朝百年无事扎子》《戊午上高宗封事》
|
|
|
本章重点是写作背景、思想内容的学习与掌握。
本章难点是掌握作者意图、公文格式、现实意义。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熟悉掌握文本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意图,以及文本的现实意义。
|
|
|
第六章 明清公文
|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明清公文的思想内容和公文格式,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与现实意义。
|
4
|
1.《宁王反咨南京兵部集谋防守》
|
|
|
2.《议和虏不便疏》
|
|
|
3.《《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
|
|
|
本章重点是了解写作背景、思想内容。
本章难点是掌握的公文格式、现实意义。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熟悉掌握文本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意图,以及文本的现实意义。
|
|
|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1.柳新华.中国古代公文选读.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
2.方春荣.中国古代公文选.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
3.王强.中国古代公文选注.北京:昆仑出版社,2002年。
大纲修订人: 颜琳 修订日期:2018-01-12
大纲审定人: 审定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