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
Social Work Values and Ethics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 时:32
学 分:2
考核方式:考试
中文简介:《社会工作伦理》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主要探讨社会工作价值伦理的重要性,追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历史,介绍社会工作基本价值与实际应用,比较中西方社会生活哲学的差异进而展望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本土化的前景,综述社会工作价值伦理的基本议题、实践中的伦理困境和解决办法。
二、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目的是增强对社会工作价值伦理的认识,从而巩固学生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通过加强专业价值与伦理教育,提高学生运用价值和伦理指导实践的能力。本课程以“专业化”、“本土化”、“实践为本”理念,通过知识讲授、小组研讨、实地访问、案例分析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带领同学探索自我,感知和提升对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的探索和认同。
要求学生能够在以比较的视野增进对社会工作价值本土化的认知和应用;能够内化和遵从社会工作价值、伦理和守则;能够在不同的领域和人群里恰当的把握伦理原则。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重要的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直接、快速、精炼的让学生掌握,为学生在实践中能更游刃有余的应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案例教学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了它的启发性、实践性,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将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设置大量与社会工作价值伦理有关的仿真演练、愉悦宽松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这种教学方法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经常应用,因现场教学模式要受到客观条件的一些制约,因此,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采用此种情景教学法。学生们通过亲自参与环境的创设,开拓了视野,将会自觉增强社会工作服务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讨论法
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多处采用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展开学习,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强调集体性任务,强调教师放权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培养思维表达能力,让学生多参与,亲自发言、亲自实践、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五)体验学习教学法
“体验学习”意味着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亲历调查了解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的案例,并在过程中体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体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情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并不是一个“教师传授—学生聆听”的传递活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真实情况是学生在亲自“研究”、“思索”、“想象”中领悟知识,学生在“探究知识”中形成个人化的理解。
四、 教学内容及目标
教学内容
|
教学目标
|
学时
分配
|
第一章 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导论
|
|
3
|
1.发展历史和功能
|
掌握
|
|
2.专业价值与伦理守则的概念
|
理解
|
|
3.社会工作与自我成长课,课程介绍
|
了解
|
|
重点与难点:社会工作专业价值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应用
|
|
|
第二章 东西方文化价值发展与比较
|
|
3
|
1.西方社会文化价值发展历史
|
掌握
|
|
2.西方社会文化对社会工作的影响和贡献、东方(中国)社会文化价值的脉络、特点及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影响
|
理解
|
|
3.东西方文化历史脉络
|
了解
|
|
重点与难点:比较式学习两类文化的差异和对社会工作的不同要求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具体的情境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
|
第三章 社会工作价值与冲突
|
|
3
|
1.不同文化情境下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观
|
掌握
|
|
2.价值中立与价值介入的辨析。
|
理解
|
|
3.社会工作价值相关案例
|
了解
|
|
重点与难点:对价值冲突议题的判断和抉择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具体案例的分析和应用。
|
|
|
第四章 社会工作伦理责任、议题及执行过程
|
|
6
|
1.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原则和标准
|
掌握
|
|
2.对服务对象、雇主、专业、社会等方面的责任
|
理解
|
|
3.伦理守则制定和具体实施的过程
|
了解
|
|
重点与难点:社会工作具体原则的理解和对服务对象的责任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通过课堂提问和案例分析的理解过程。
|
|
|
第五章 不同对象和服务过程中的伦理责任
|
|
3
|
1.对儿童、青少年、妇女、老人等对象的伦理实践
|
掌握
|
|
2.社会工作基本工作过程中的伦理实践
|
理解
|
|
3.社会工作基本工作过程中的伦理实践
|
了解
|
|
重点与难点:三留守弱势群体的伦理实践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通过课堂提问及课后习题的方式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量化为平时成绩。
|
|
|
第六章 特定服务方法运用中的伦理责任
|
|
3
|
1.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
|
掌握
|
|
2.社会工作行政等其他服务方法中的伦理实践
|
理解
|
|
3.前言问题的思考
|
了解
|
|
重点与难点:不同方法的异同比较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通过课堂提问及课后习题的方式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量化为平时成绩。
|
|
|
第七章 专业实习与研究中的伦理议题
|
|
3
|
1.对服务对象的责任,对实习机构的责任,与实习资料、评估、专业关系有关的伦理原则
|
掌握
|
|
2.学术研究的伦理原则和规范
|
理解
|
|
3.实习资料、评估、专业关系有关的伦理原则
|
了解
|
|
重点与难点:实习与职业之间的差异比较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通过课堂提问及课后习题的方式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量化为平时成绩。
|
|
|
第八章 伦理前沿展望与展示总结
|
|
6
|
1.当前社工界核心的伦理议题和前沿展望
|
掌握
|
|
2.学生自我探访及收获分析
|
理解
|
|
3.课程总结。
|
了解
|
|
重点与难点:职业领域前言伦理议题的分析和展望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通过实地调查和情景模拟进行。
|
|
|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推荐教材:高鉴国.《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参考书目:
1.曾家达//高鉴国//游达裕//梁玉麒.微光处处.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2010
大纲修订人:张文浩 修订日期:
大纲审定人: 审定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