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导论
Professional Introduction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 时:16(实验学时0学时)
学 分:1
考核方式:考查
中文简介:本课程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前导性课程,对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背景、课程设置、毕业生能力和素质要求及未来工作去向起到引导性作用,引导学生逐步了解社会工作专业并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导论课程首先对本专业进行描述和介绍,让学生清晰地获知和理解本专业的意义、价值、毕业后所要从事的专业工作。除此之外,还应当介绍本专业的其他出口,如考研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本课程教学应当对本专业的培养理念与目标、培养规格。培养目标与规格的介绍应当具体,体现专业个性。介绍专业的素质结构图以及相应的课程模块与课程体系。本课程向学生说明本专业的办学成就和办学特色,如师资队伍、名师培养与骨干教师、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情况、师生获得的各种荣誉、学生考研和就业情况、杰出校友情况等。本课程本专业四年的学程安排。导论课程的准备应当以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作为依据,应当对人才培养方案非常熟悉。不仅要介绍专业的课程模块,更应当将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列出来,并对专业核心课程作出简要的介绍。本课程将绘制本专业的课程地图,课程地图可以参照素质结构图绘制,不必过于细致,列出相应的模块并按照先后的次序排列。
二、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系统介绍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实务的专业定位、基本格局、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去向、社会工作和农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大学阶段学习方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社会工作和农科院校的考研情况等。
本课程教学任务是一方面使学生能比较系统、概括地了解社会工作和农科院校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和农科院校兴趣,为学生接下来的专业选择和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要求如下:
1.能比较系统、概括地了解社会工作和农科院校的学科定位,了解两个专业在国内高校中的基本格局,了解社会工作和农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发展趋势和毕业生的去向,对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实务有一个全面的总体把握。
2.能比较准确地掌握社会工作和农科院校的课程设置,掌握大学阶段的学习方法和如何培养综合素质。
3.能初步阅读专业相关资料,紧密联系国内外实际,对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有一个初步认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实地调查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
(一)实地调查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课程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分小组到公共机构进行实地调查,积累第一手资料和直观感受。鼓励学生直接深入现场、进入一定情景中,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触”服务对象,调查正在发生、发展且处于自然状态的现实的服务对象。
(二)讲授法
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重要的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直接、快速、精炼的让学生掌握,为学生在实践中能更游刃有余的应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案例教学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了它的启发性、实践性,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将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仿真演练、愉悦宽松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这种教学方法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经常应用,因现场教学模式要受到客观条件的一些制约,因此,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采用此种情景教学法。学生们通过亲自参与环境的创设,开拓了视野,将会自觉增强社会工作服务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讨论法
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多处采用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展开学习,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强调集体性任务,强调教师放权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培养思维表达能力,让学生多参与,亲自发言、亲自实践、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六)体验学习教学法
“体验学习”意味着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亲历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体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情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并不是一个“教师传授—学生聆听”的传递活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真实情况是学生在亲自“研究”、“思索”、“想象”中领悟知识,学生在“探究知识”中形成个人化的理解。
四、 教学内容及目标
教学内容
|
教学目标
|
学时
分配
|
第一章 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定位和基本格局
|
|
2
|
1.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定位
|
掌握
|
|
2.社会工作专业的由来
|
理解
|
|
3.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育的基本格局、社会工作专业的应用领域、培养目标
|
了解
|
|
重点与难点: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发展趋势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通过课堂提问及课后习题的方式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量化为平时成绩。
|
|
|
第二章 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
|
|
2
|
1.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体系与专业课介绍
|
掌握
|
|
2.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
理解
|
|
3.社会工作专业的学习方法与综合素质培养
|
了解
|
|
重点与难点: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及学分分布情况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通过课堂提问及课后习题的方式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量化为平时成绩。
|
|
|
第三章 社工专业实践的地位与作用及小组社工现场展示观摩
|
|
2
|
1.个案、小组、社区等社会工作方法简介
|
掌握
|
|
2.社会工作实践在社会工作专业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
理解
|
|
3.三大社会工作现场展示观摩
|
了解
|
|
重点与难点:个案、小组、社区等社会工作方法简介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通过课堂提问及课后习题的方式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量化为平时成绩。
|
|
|
第四章 社工专业毕业生去向与考研指导以及往届社工学生谈专业学习体会
|
|
2
|
1.历届毕业生的毕业去向介绍
|
掌握
|
|
2.往届社工学生谈专业学习体会
|
理解
|
|
3.考研指导
|
了解
|
|
重点与难点:历届毕业生的毕业去向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通过课堂提问及课后习题的方式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量化为平时成绩。
|
|
|
第五章 农科院校的学科定位和基本格局
|
|
2
|
1.农科院校的学科定位
|
掌握
|
|
2.我国农科院校本科教育的基本格局
|
理解
|
|
3.农科院校的应用领域、培养目标
|
了解
|
|
重点与难点:农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发展趋势。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通过课堂提问及课后习题的方式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量化为平时成绩。
|
|
|
第六章 农科院校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
|
|
2
|
1.农科院校的课程体系与专业课介绍
|
掌握
|
|
2.农科院校的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
理解
|
|
3.农科院校的学习方法与综合素质培养
|
了解
|
|
重点与难点:农科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农科院校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通过课堂提问及课后习题的方式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量化为平时成绩。
|
|
|
第七章 农科院校中社会工作实务相关课程及就业前景
|
|
2
|
1.社会工作实务相关课程介绍
|
掌握
|
|
2.社保专业学生在该领域的就业前景
|
理解
|
|
3.社会工作实务科室设置与流程模块介绍
|
了解
|
|
重点与难点:社会工作实务相关课程介绍;社会工作实务流程模块介绍。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通过课堂提问及课后习题的方式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量化为平时成绩。
|
|
|
第八章 社会工作实务相关课程实验教学介绍
|
|
2
|
1.社会保险、劳动关系实验教学介绍
|
掌握
|
|
2.职业生涯管理实验教学介绍
|
理解
|
|
3.社会工作实务实验教学介绍
|
了解
|
|
重点与难点:社会工作实务相关课程实验教学的流程。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通过课堂提问及课后习题的方式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量化为平时成绩。
|
|
|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推荐教材: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参考书目:
1.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蒋旨昂.社会工作导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
大纲修订人:王傅 修订日期:
大纲审定人: 审定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