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课程教学大纲
Basic Theory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 时:32
学 分:2
考核方式:采用考试方式考核。包括两部分:
1.过程考核(占50%):
(1)平时成绩(占20%):根据学生平时的出勤率、学习态度、上课表现以及纪律等方面给与打分。旷课累计超过5次者,平时成绩将记为0分;
(2)作业部分(占30%):包括课本作业和实训作业,根据标准进行评判打分。
2.期末考核(占50%):采用理论考试(占50%):闭卷笔试。由任课教师编制2套试题,然后随机抽取产生。
中文简介:
本课程是我院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本专业学生多数将在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特别是社会工作机构)、基金会等机构任职,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的知识储备和技能锻炼是必不可少的。
本课程的教学,旨在希望考生在对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的基本知识及其理论架构有一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熟悉我国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的特点与内容、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依据与保障、我国社会救助政策与法规、我国特定人群权益保护政策与法规、我国婚姻家庭政策与法规、我国人民调解、信访工作和突发事件应对的政策与法规、我国社区矫正、禁毒和治安管理政策与法规、我国烈士褒扬与优抚安置政策与法规、我国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和社区建设政策与法规、我国公益慈善事业与志愿服务政策与法规、我国社会组织政策与法规、我国劳动就业和劳动关系政策与法规、我国健康与计划生育政策与法规以及我国社会保险政策与法规,学会在不同场合运用各项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技能,提升自己的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素质,以便于今后在社会工作岗位上有所裨益。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诸方面得到提升:
(一)知识方面
1.显性知识:我国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的特点与内容、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依据与保障、我国社会救助政策与法规、我国特定人群权益保护政策与法规、我国婚姻家庭政策与法规、我国人民调解、信访工作和突发事件应对的政策与法规、我国社区矫正、禁毒和治安管理政策与法规、我国烈士褒扬与优抚安置政策与法规、我国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和社区建设政策与法规、我国公益慈善事业与志愿服务政策与法规、我国社会组织政策与法规、我国劳动就业和劳动关系政策与法规、我国健康与计划生育政策与法规以及我国社会保险政策与法规。
2.隐性知识:在不同场合运用各项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技能,提升自己的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素质。
(二)能力方面
1.一般能力: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力、对各种言论的分析判断力、对未来发展的想象力和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2.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特殊能力:理解政策与法规的能力,运用政策与法规的能力。
(三)素质方面
1.一般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也要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以此为核心,从根本上扭转人生观与价值观上发生的偏差,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市场经济需要的合格人才这个中心,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国情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前途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分析具体行政行为的过错时,要提放学生产生对国家和社会产生消极的不信任的情绪,要明白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是一个发展和进化的过程,出现决策偏差,执行错误和政策不完善是在所难免的。
(2)科学文化素质:在当前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时代,讲授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课程时,也要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因为新时代的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已经不同于前互联网时代的。离开了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侈谈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等于是缘木求鱼。本课程教学中将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要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实验取证的求实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竞争协作的包容精神和执着敬业的献身精神,使他们热爱生活,追求真理,聪慧敏锐,公正无私,自信而不狂傲,严格而不教条,刚正不阿而又从容不迫,充满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
2.专业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努力提升学生的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方面的专业素质,使他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反复研究,反复实践,不断前进;热爱科学,崇尚真理,重视科学决策,一切按规律办事;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科学知识以及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武装头脑;勇攀高峰,甘于奉献,为祖国和人民贡献一切智慧和力量。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重要的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直接、快速、精炼的让学生掌握,为学生在实践中能更游刃有余的应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了它的启发性、实践性,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将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仿真演练、愉悦宽松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这种教学方法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经常应用,因现场教学模式要受到客观条件的一些制约,因此,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采用此种情景教学法。学生们通过亲自参与环境的创设,开拓了视野,将会自觉增强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讨论法: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多处采用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展开学习,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强调集体性任务,强调教师放权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培养思维表达能力,让学生多多参与,亲自发言、亲自实践、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五)体验学习教学法:“体验学习”意味着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亲历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知识和体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情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并不是一个“教师传授—学生聆听”的传递活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真实情况是学生在亲自“研究”、“思索”、“想象”中领悟知识,学生在“探究知识”中形成个人化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及目标
教学内容
|
教学目标
|
学时
分配
|
第一章 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概述
|
|
2
|
1.法规的主要种类和责任主体
|
掌握
|
|
2.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的基本观点
|
理解
|
|
3.理清我国有关社会建设的一般性政策与法规的发展脉络
|
了解
|
|
重点与难点:重点:法规的主要种类和法律的责任主体;难点:我国有关社会建设的一般性政策与法规。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通过课堂提问及课后习题的方式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量化为平时成绩。
|
|
|
第二章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政策与法规
|
|
2
|
1.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政策与法规
|
掌握
|
|
2.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
理解
|
|
3.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法规和政策
|
了解
|
|
重点与难点:重点: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政策与法规;难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通过课堂提问及课后习题的方式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量化为平时成绩。
|
|
|
第三章 我国社会救助政策与法规概述
|
|
2
|
1.社会救助的一般规定和最低生活保障,特困救助的政策与法规
|
掌握
|
|
2.受灾,教育救助,就业救助的政策与法规
|
理解
|
|
3.了解法律援助政策与法规。
|
了解
|
|
重点与难点:重点:社会救助的一般规定和最低生活保障,特困救助的政策与法规;难点:受灾,教育救助,就业救助的政策与法规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通过课堂提问及课后习题的方式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量化为平时成绩。
|
|
|
第四章 我国特定人群权益保护政策与法规
|
|
4
|
1.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权益保护政策与法规的基本内容
|
掌握
|
|
2.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权益保护的方法
|
理解
|
|
3.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犯罪的预防与矫治
|
了解
|
|
重点与难点:重点: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权益保护政策与法规的基本内容;难点: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权益保护的方法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通过课堂提问及课后习题的方式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量化为平时成绩。
|
|
|
第五章 我国婚姻家庭政策与法规
|
|
2
|
1.婚姻家庭关系、收养关系建立和解除的条件和程序
|
掌握
|
|
2.财产继承关系种类及法律关系、继承权丧失、接受和放弃的法律规定
|
理解
|
|
3.婚姻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及对受害人的救助措施
|
了解
|
|
重点与难点:重点:婚姻家庭关系、收养建立和解除的条件和程序;难点:财产继承关系种类及法律关系、继承权丧失、接受和放弃的法律规定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通过课堂提问及课后习题的方式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量化为平时成绩。
|
|
|
第六章 我国人民调解、信访工作和突发事件应对的政策与法规
|
掌握
|
2
|
1.人民调解政策与法规
|
理解
|
|
2.信访工作政策与法规
|
了解
|
|
3.突发事件应对的政策与法规
|
|
|
重点与难点:重点:人民调解政策与法规;难点:信访工作政策与法规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通过课堂提问及课后习题的方式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量化为平时成绩。
|
|
|
第七章 我国社区矫正、禁毒和治安管理政策与法规
|
|
2
|
1.社区矫正政策与法规
|
掌握
|
|
2.治安管理处罚政策与法规
|
理解
|
|
3.禁毒政策与法规
|
了解
|
|
重点与难点:重点:社区矫正政策与法规;难点:禁毒政策与法规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通过课堂提问及课后习题的方式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量化为平时成绩。
|
|
|
第八章 我国烈士褒扬与优抚安置法规与政策
|
|
2
|
军人抚恤优待法规与政策
|
掌握
|
|
退役士兵安置法规与政策
|
理解
|
|
烈士褒扬与优抚安置和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法规与政策
|
了解
|
|
重点:军人抚恤优待法规与政策;难点:退役士兵安置法规与政策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通过课堂提问及课后习题的方式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量化为平时成绩。
|
|
|
第九章 我国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和社区建设政策与法规
|
|
2
|
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政策与法规
|
掌握
|
|
城乡基层群众自治政策与法规
|
理解
|
|
村民委员会与基层人民政府以及相关组织的关系
|
了解
|
|
重点与难点:重点:社区建设社区服务和政策与法规;难点:城乡基层群众自治政策与法规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通过课堂提问及课后习题的方式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量化为平时成绩。
|
|
|
第十章 我国公益慈善事业与志愿服务法规与政策
|
|
2
|
公益慈善事业法规与政策
|
掌握
|
|
志愿服务法规与政策
|
理解
|
|
志愿服务基金的规定
|
了解
|
|
重点:公益慈善事业法规与政策;难点:志愿服务法规与政策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通过课堂提问及课后习题的方式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量化为平时成绩。
|
|
|
第十一章 社会组织法规与政策:社会团体法规与政策、社会服务机构和基金会法规与政策
|
|
4
|
三大社会组织成立登记的法规与政策
|
掌握
|
|
三大社会组织管理的法规与政策
|
理解
|
|
三大社会组织终止的法规与政策
|
了解
|
|
重点:三大社会组织成立登记和管理的法规与政策;难点:三大社会组织的治理结构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通过课堂提问及课后习题的方式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量化为平时成绩。
|
|
|
第十二章 我国劳动就业和劳动关系法规与政策,劳动就业和劳动合同法规与政策,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管理法规与政策
|
|
2
|
促进就业和劳动合同法规与政策
|
掌握
|
|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法规与政策
|
理解
|
|
了解劳动保护与职业培训的规定
|
了解
|
|
重点:促进就业和劳动合同法规与政策;难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法规与政策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通过课堂提问及课后习题的方式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量化为平时成绩。
|
|
|
第十三章 我国健康与计划生育法规政策
方法:启发性讲解法、案例分析法
|
|
2
|
公共卫生体系和城乡医疗服务体制建设;
|
|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机制建设;
|
|
|
计划生育法规与政策。
|
|
|
重点:公共卫生体系和城乡医疗服务体制建设;难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机制建设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通过课堂提问及课后习题的方式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量化为平时成绩。
|
|
|
第十四章 我国社会保险法规与政策:养老、医疗、生育保险法规与政策失业、工伤保险和社会保险法规与政策
|
|
2
|
养老、医疗、生育保险法规与政策
|
掌握
|
|
失业和社会保险法规与政策
|
熟悉
|
|
工伤保险法规与政策
|
了解
|
|
重点:公共卫生体系和城乡医疗服务体制建设;难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机制建设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通过课堂提问及课后习题的方式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量化为平时成绩。
|
|
|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一)使用教材
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
出版社,2016年3月第1版
(二)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2]吴铎著.简明社会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民政部社会工作司.社会工作立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4]袁光亮.社会工作立法的中国视角[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5]袁光亮.我国社会工作立法思考田.理论月刊,2011,(7).
[6]方曙光.我国当前社会工作立法的探究[J].黑龙江史志,2009,(2):135-136.
[7]卞文忠、曹雨露.社会工作立法与和谐社会构建[J].人民论坛,2010,(11).
[g]张青.论社会工作立法的必要性及其推进理路[[J].社会主义研究,2011,(3).
[9]张星、杨超.论社会工作立法理念[[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
[10]王云斌.社会工作立法框架建构研究[[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2,(8).
[11]杨超.论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工作立法[[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3,(2).
[ 12]竺效、杨飞.境外社会工作立法模式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政治与法
律,2008,(10).
[13]谢泽宪.广东地区社会工作立法需求状况调查及立法路径建议[C] //民政部社
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社会工作文选(总第六辑),北京:中国社会出
版社,2008.
[ 14]曲玉波、曾群.我国社会工作者的立法需求与路径选择一一来自北京、上海、
广州地区综合的调查[C] //卢汉龙、吴书松.时代性与社会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
院出版社,2010.
[15] Alison Brammer. Social Work Law [M].Pearson Longman,2009.
[16] Stephen Hardy,Great Britainr. Social Work Law [M].Butterworths,1997.
[17] Suzy Braye,Michael Preston-Shoot. Practising Social Work Law [M].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1997.
[18]张青.论社会工作立法的必要性及其推进理路[[J].社会主义研究,2011(3).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20]向德平.社会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
[21]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54.
[22]王思斌、阮曾媛琪.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J].中国社会科
学,2009(5).
[23]袁光亮.我国社会工作立法思考田.理论月刊,2011,(7).
[24]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5]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6]陈信勇.法律社会学[M](第二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7]陈挥成、黄河.社会工作概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0.
[28]柳拯.关于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发展的几点思考田.中国社会工作,2011,(20).
[29]方曙光.我国当前社会工作立法的探究[[J].黑龙江史志,2009,(2).
[30]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1]应松年.社会管理当中的政府职能[[J].行政管理改革,2012,(1).
[32]周红云.社会资本与社会治理: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
社会出版社,2010.
[33]金双秋、李少虹.民政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4]朱耀根.简论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C] //曾家达、王思斌.21世纪中国社
会工作发展国际研讨会,北京,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5]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6]杨旭.简明民政辞典[M].农村读物出版社,北京:1987.
[37]曾祥平、孙士杰.民政法律制度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38]张文显.法理学[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9]民政部社会工作司.社会工作立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40]竺效、杨飞.境外社会工作立法模式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政治与法律,2008,(10).
[41 ]竺效、杨飞.境外社会工作立法模式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政治与法律,2008,(10).
[42]王云斌.论民政法律制度的特点和发展规律[[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3]甄炳亮.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研究[C] //民政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44]孙国华、朱景文.法理学[M](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5]张文显.法理学[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6]竺效、杨飞.境外社会工作立法模式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政治与法律,2008,(10).
[47]格林顿、戈登、奥萨魁.《比较法律传统》[M].米健、贺卫方、高鸿均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48]范进学.论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田.法学评论,1998,(2).
[49]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0]李建华.法律伦理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51 ]张星、杨超.论社会工作立法理念[[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
[52]江国华.立法:理想与变革[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53]方曙光.我国当前社会工作立法的探究[[J].黑龙江史志,2009,(2).
[54]袁光亮.我国社会工作立法思考田.理论月刊,2011,(7).
[5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6]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7]陈信勇.法律社会学[M](第二版)一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58]丁建定.社会政策概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59]黄晨熹.社会政策[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60]丁建定.社会政策概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61 ]李冬妮.社会工作政策法规[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62]刘庆龙、韩树军.中国社会政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63]屈振辉.试论公共政策法律化的强度田.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6).
[64]竺效、杨飞.境外社会工作立法模式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政治与法律,2008,(10).
[65]袁光亮.我国社会工作立法思考[J]..理论月刊,2011,(7):141.
[66]竺效、杨飞.境外社会工作立法模式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政治与法律,2008,(10):141-144.
[67]王云斌.社会工作立法框架建构研究[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2,(8):29.
[68]方曙光.我国当前社会工作立法的探究[[J].黑龙江史志,2009,(2):136.
[69]竺效、杨飞.境外社会工作立法模式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政治与法律,2008,(10):144.
[70]袁光亮.我国社会工作立法思考[J].理论月刊,2011,(7):141.
[71 ]王云斌.社会工作立法框架建构研究[[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2,(8):29.
[72]方曙光.我国当前社会工作立法的探究[[J].黑龙江史志,2009,(2):136.
[73]宋林飞.社会工作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74]彭善民.上海社会工作机构的生成轨迹与发展困境[J].社会科学,2010,(2):57.
[75]张小玲.社工机构连续三年不合格,退出深圳拟对社会工作立法,现正公开征求修改意见[N].南方都市报,2010-1-4(SA29).
[76]李强.社会工作者立法提上了议事日程[N].南方日报,2010-5-25(A11).
[77]方曙光.我国当前社会工作立法的探究[[J].黑龙江史志,2009(2):136.
[78]刘少军.立法成本效益分析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2.
[79]方曙光.我国当前社会工作立法的探究[[J].黑龙江史志,2009(2):136.
[80]布小林.立法质量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
[81]谢泽宪.广东地区社会工作立法需求状况调查及立法路径建议[C] //民政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社会工作文选(总第六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30-15 3;曲玉波、曾群.我国社会工作者的立法需求与路径选择一一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地区综合的调查【C] //卢汉龙、吴书松.时代性与社会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82]莫纪宏.论立法的技术路线一一专家立法在立法公民参与中的作用[[J].广东社会科学,2009,(4):178.
六、其他说明
关于考试,采用过程考核(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平时听课、完成实验、实习项目、课外作业、课堂讨论、平时测试情况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和期末考核(闭卷笔试)相结合的组织方式(考核内容以能力考核为主体),其中过程考核成绩占50%,期末考核成绩占50%。课程总评成绩以百分制评定。
大纲修订人:王傅 修订日期:2017年8月8日
大纲审定人: 审定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