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方法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 时:32
学 分:2
考核方式:考试
中文简介:《质性研究方法》是社会工作教育和职业工作中重要的方法。本门课程向学生介绍质性研究的方法论、基本方法和具体的研究技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倡导学生在认真思考理论和方法论原则的同时,脚踏实地地去摸索实践,以均衡提升能力。帮助学生设计和实施自己的质性研究课题
二、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质性研究》课程将通过课堂学习和研究实践双线驱动,通过贯穿全课程学科体系的研究项目与分解的任务结合的课程设计和实施,使学生通过提出研究问题-形成研究设计-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完成报告-检测与反思的基本过程形成完备的质性研究理论与经验。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1.导论并界定质性研究的起源、本质与其范畴
2.阐述质性研究的设计与检视相关的重点议题;
3.了解各类质性研究设计所对应的资料搜集方法与技巧并进行实地演练
4.熟悉各类质性研究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进行实地技巧演练
5.介绍质性研究结果的诠释与呈现以研究报告之撰写,学会检测与反思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实地考察操作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
(一)实地考察操作法
本课程本课程讲全程结合学生亲自操作,完整的学习并将质性研究的过程付诸实施。
(二)讲授法
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重要的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直接、快速、精炼的让学生掌握,为学生在实践中能更游刃有余的应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案例教学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定本人及相关学者的一些经典作品,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了它的启发性、实践性,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将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设置大量与质性研究过程涉及方法有关的仿真演练、愉悦宽松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这种教学方法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经常应用,因现场教学模式要受到客观条件的一些制约,因此,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采用此种情景教学法。学生们通过亲自参与环境的创设,开拓了视野,将会自觉增强社会工作服务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讨论法
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多处采用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展开学习,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强调集体性任务,强调教师放权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培养思维表达能力,让学生多参与,亲自发言、亲自实践、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五)体验学习教学法
“体验学习”意味着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亲历到一些做的好的农村社区调查和体验,并在过程中体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体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情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并不是一个“教师传授—学生聆听”的传递活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真实情况是学生在亲自“研究”、“思索”、“想象”中领悟知识,学生在“探究知识”中形成个人化的理解。
四、 教学内容及目标
教学内容
|
教学目标
|
学时
分配
|
|
第一章 质性研究导论
|
|
2
|
|
1.质性研究的起源、本质与其范畴
|
掌握
|
|
|
2.与定量研究的区别
|
理解
|
|
|
3.质性研究的特点
|
了解
|
|
|
重点与难点:质性研究的起源、本质与其范畴
|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选题是否恰当
|
|
|
|
第二章 研究问题的确定与研究设计
|
|
6
|
|
1.研究问题选取标准、文献阅读
|
掌握
|
|
|
2.研究框架制作
|
理解
|
|
|
3.研究计划设计
|
了解
|
|
|
重点与难点:研究问题选取标准、文献阅读
|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小组讨论与展示,通过点评和修订最终选定合适的题目和计划
|
|
|
|
第三章 进入现场与相关因素
|
|
4
|
|
1.进入现场的方法
|
掌握
|
|
|
2.进入研究现场的意义
|
理解
|
|
|
3.案例分析与体验
|
了解
|
|
|
重点与难点:进入现场的方法
|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课堂提问与亲身体验
|
|
|
|
第四章 资料收集方法
|
|
8
|
|
1.个别访谈法
|
掌握
|
|
|
2.集体访谈法
|
理解
|
|
|
3.观察法以及其他
|
了解
|
|
|
重点与难点:个别访谈法
|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课堂演练与实操
|
|
|
|
第五章 资料分析方法
|
|
6
|
|
1.编码分析法
|
掌握
|
|
|
2.大纲法、摘要法
|
理解
|
|
|
3.个案导向和变量导向分析
|
了解
|
|
|
重点与难点:编码分析法
|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小组实操演练
|
|
|
|
第六章 结果呈现与反思
|
|
6
|
|
1.论文写作框架与过程
|
掌握
|
|
|
2.行动研究
|
理解
|
|
|
3.汇报与反思
|
了解
|
|
|
重点与难点:论文写作框架与过程
|
|
|
|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小组实践与汇报
|
|
|
|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推荐教材: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参考书目:
1.费孝通《江村经济》; 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
大纲修订人:张文浩 修订日期:
大纲审定人: 审定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