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学科与科研>>最新动态>>正文

首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社会工作发展前沿与挑战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4-30    发布人: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2025年4月25日,由我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主办的首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社会工作发展前沿与挑战”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孵化园顺利召开。本次论坛汇聚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广州应用科技学院以及社工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实践者,围绕农村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中的理论创新、实践路径与政策协同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为乡村振兴与社会工作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开幕式:凝聚共识,共绘蓝图

会议由我校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黄海平副教授主持,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倪雄飞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倪雄飞院长对与会嘉宾及筹备团队表达诚挚感谢,强调研讨会旨在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构建“学术共同体”,推动学界与实务界的知识互哺,探索社会工作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专业动能。


主题发言

社会工作赋能乡村振兴: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

华南农业大学卓彩琴教授以“五位一体”模式为框架,系统阐释华农社工团队在广州从化的实践创新。该模式以社区治理为突破口,通过“党支部引领+社工培育村民自治组织”,构建“幸福食堂”“幸福学堂”等六大品牌服务,覆盖老年、儿童、弱势群体需求;以社区经济为支撑,打造“线上直播+农旅融合”双渠道增收体系;以文化传承为纽带,通过客家山歌、编织技艺等非遗活化增强社区凝聚力;以生态保护为底线,推动“三清三拆”人居环境整治。卓教授指出,该模式通过“高校-政府-社会组织”三方联动,实现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与乡村振兴需求的有机衔接。


北京师范大学向羽副教授基于广东“双百工程”270个案例的叙事分析,提出宏观微观整合的社会工作实践框架。他指出,宏观层面社工可充当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协调者,通过资源整合推动跨部门协作;微观层面则通过入户干预、家庭赋能及社区关系重建,助力服务对象从“受助”转向“助人”。向强调,双百工程实践中展现的“政策杠杆+关系重塑的干预策略,整合了“宏观微观”的服务取向,为农村社会工作方法论创新提供重要启示。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张文浩老师结合自身在潮州等地参与乡村振兴的实际经验,提出社会工作具有实践性、专业性、社会性和体制性,应在现代治理格局下推动社会整合性治理的“大社会工作”,助力本土化转型。张老师主张在党建引领下整合专业特性与市场机制,通过社区经济运营激活内生动力,构建“民生保障-社区治理-乡村运营”三位一体格局。


肇庆市社会工作“双百工程”督导办公室主任彭博以105个社工站实践为样本,揭示行政化倾向与待遇保障问题对专业服务的制约,同时分享“护苗妈妈”自组织培育、社工生态建设等本土化探索,强调自下而上行动对明确社工角色定位的重要性。


学科建设:本土化与专业化共振

中山大学吴重庆教授分享了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于2018年初启动的“家乡田野”实践活动育人经验,提出“社会化再嵌入”的教育理念。该项目通过要求学生扎根家乡开展田野调查,通过重构血缘、地缘纽带深化对乡村社会的认知,培养兼具本土情怀与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吴教授指出,社会工作教育需回归“在地化”与“关系重建”。


广东应用科技学院余缅萍副教授围绕“服务学习视角下的产教融合”提出通过生命故事书写、口述史技巧训练等实践教学,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从“课堂学习者”向“社区行动者”转变,形成“教学-实践-反思”闭环。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士研究生陈澄以惠州“双百工程”调研为基础,直指社工职业化困境:法定权力缺位导致专业空间受行政挤压,部分地区经费短缺制约服务深度。她呼吁通过知识生产体系重构与服务标准建设强化专业合法性。

校社协同:产教融合新模式

广州市白云恒福社会工作服务社总干事李美霖分享“校社共建”经验,提出以供销社为纽带构建产教融合“四生模式”(生产、生活、生计、生态)其打造的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与助农实践基地,形成“需求对接-方案设计-成果转化”完整链条,为社会组织参与人才培养提供可复制经验。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康进博士分享了该校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系在产教融合上的创新探索。针对教学与行业脱节、实习任务碎片化、实践场景脱离现实等问题,通过“需求调研-服务设计-在地实践”三阶体系,以“三农”问题为导向,整合校地资源,构建闭环培养路径。该模式创新点包括:共建实践场景,打破产教壁垒PBL项目式教学,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完整性;双导师带教制,融合理论与实践


圆桌论坛:直面挑战,共谋发展

在圆桌论坛环节,与会专家围绕农村社会工作学科边界、本土化路径及人才培养展开研讨。吴重庆教授强调“公共空间”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性,他特别指出在打造公共空间的过程中,需激活村民主体性,避免“外力主导”陷阱;卓彩琴教授指出,党委社会工作部成立背景下,明确农村社会工作职能定位与专业边界迫在眉睫。

倪雄飞院长总结指出,会议成果为乡村振兴与社会工作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期待学界持续关注政策落地、专业赋权及可持续发展等核心议题。

此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社会工作的新使命、新挑战与新机遇达成了广泛共识,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通过分享各地在农村社会工作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和实践智慧,也为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