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践行文化育人理念,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经过一系列策划和拍摄,近期发布以广彩为主题的微纪录片《为赋新瓷》。
广州,一座不断求新求变、出新出彩,富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现代化大都市。“China”,在英语中既是中国之名,又作瓷器之称,千年来不断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方的技艺手法中砥砺成长。“广州彩瓷”(以下简称“广彩”),在各种白瓷器皿上彩绘后烧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的东方特色的工艺品,是我国釉上彩瓷的一个独特品种。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外销瓷,“广彩”无疑见证了中国海上贸易的发展与历史变迁。
创办于2020年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近年不断摸索融汇文化创意与传达、岭南文化与产业策划的产学研联动模式,经过3年探索,逐渐形成了“+传统文化”“+农业文化”“+非遗”“+文化记忆”的媒介叙事模式。文管系在“实践育人”“美育浸润”的“三全育人”理念指引下,通过开展文化创意、文化策划等专业实践,用心讲好中国文化故事,展现仲恺文化育人成效。在为期两周的《文化创意与专项训练》实践课程中,以学院实践教学基地荔岭文化创意(广州)有限公司作为平台,在琉璃瓜子·荔岭陶瓷生活馆的支持下,系主任刘汉波老师带领同学们先后赴荔湾区广彩艺术研究会的广彩工艺室、荔湾湖、荔岭陶瓷生活馆、东山口等地取景,摄制以广彩为主题的微纪录片《为赋新瓷》,发掘并展示广州陶瓷艺匠和非遗传承人的艺术恪守和求变思路。
本次实践分为总务组、文献组、摄制组、宣传组和花絮组。同学们根据各自的兴趣、技能、特长分工、分组。在筹划阶段,每个小组撰写了计划书,详细规划了进度安排、可行性分析、执行策略和人员分工。期间文献组通过图书馆、中国知网和各大视频门户,查阅并整理了中国瓷艺和广彩工艺的发展史,为摄制组的剧本构思和旁白设置提供了扎实的史料基础。
在充分吸收文献组的成果后,摄制组的同学从镜头语言和视觉叙事的可操作性出发,不断打磨和修改微纪录片脚本、采访提纲和旁白稿,并在每次执行拍摄任务之前安排拍摄通告。有了充分的准备,摄制组在取景和采访现场做到了有条不紊。
“我是改革开放那年和广彩结缘的。那时候进工厂做学徒,一直做了40几年做到现在了……当时我印象最深刻就是进入彩瓷厂的时候,发现原来用笔谋生看着挺轻松的,但是接触技艺后就感觉不轻松了……那个厂叫做广州织金彩瓷工艺厂。”在接受同学们采访的时候,广彩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谭广辉回忆起他和广彩结缘的点滴。在他看来,广彩的学艺是从模仿到熟练,从熟练到独立创新的过程。这种过程可以充分地吸纳传统和现代、中国和西方的工艺,让广彩不断焕发活力。
“我觉得广彩最贵重的地方不在于这个原材料的贵,而是在于工匠精神,这才是广彩里面最贵重的东西。”广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何雪莹指出,广彩的出现本身就是中西结合的产物。因为在300多年前,西方商人来穗订制贵族族徽和纹章,广彩瓷便在这样的契机下,吸收中西绘画技法而诞生。
在访谈过程中,同学们充分感受到中西交融为广彩的诞生提供了历史背景,而本土匠人始终摸索、探寻和恪守的工匠精神,则让广彩真正做到“广博而出彩”。工匠精神并不是故步自封,它是现代主题和大众审美的传统表达,是经典工艺的新技术表征。匠人们为“赋新瓷”不断破旧立新,根据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景和需求,优化广彩的厚重、大小和功能。广州琉璃瓜子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陈淑仪向同学们分享了她的从业心得。她表示,近年在广州不断和广彩大师联动,把以往多用于摆设的广彩重新塑造为又轻又薄、可供随身携带和随时触摸的物件,比如饰品。她感叹道,陶瓷行业从来没有“老”这个概念,因为所有的大师都不是老了才成为大师的,而是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就进入到陶瓷的艺术世界,用漫长的生命,把他们最年轻、最活泼的技艺精髓赋予陶瓷全新的艺术生命力。
通过本次专业实践,同学们切实认识到《中国文化史》《广东文化地理》等专业基础课对于文化积累和历史探寻的重要意义,以及《口才与辩论》《基础写作》《创意写作》等课程对于开展脚本设计、叙事逻辑以及沟通访谈的实用性,直观体验到“文化+创意”“文化+产业”“文化+媒介”的文化赋能功用,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切实提升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