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学生通过农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知农、爱农、为农”情怀,实现耕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提升育人实效,9 月 19 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曾秀兰、副院长钟晓华和文管系主任刘汉波带领文管 21 级学生前往广州海珠湿地开展为期两天的服务“三农”实践。
海珠湿地是全国特大城市中心区最大的国家湿地公园,是名副其实的广州“绿心”,也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广东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的所在地。本次实践经师生与海珠湿地管理方对接后,选择其中两个园区进行劳动。学生分为劳动组、摄制组和场务组,劳动组同学负责听从园区工作人员指挥进行农务劳作;摄制组同学负责记录劳动现场并发掘农业文化片段,体现“学农、知农、爱农、为农”素养和情怀,展现学生走向农业、走进农村、走近农民的面貌;场务组同学负责协助指挥和管理医疗物资,为本次调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9日上午8点30分,师生到达海珠湿地与园区工作人员汇合。曾秀兰院长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开展劳动教育的政策背景,强调在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下,劳动教育成为了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指出我校在深厚的农业文化底蕴下积极响应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涉农高校书记校长教授代表回信的指示精神,落实教育部出台的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实施意见,鼓励同学们积极投身于耕读教育实践中。同时,她对园区工作人员为我院开展服务“三农”实践工作给予的极大帮助表示感谢。最后,她叮嘱同学们要做到安全第一,顺利平安地完成实践;听从工作安排,出色完成劳动任务;学思并用,在实践中联系专业知识,结合农业文化遗产等课程内容参与劳动、提升能力。
讲话结束后,园区工作人员向同学们介绍了本次实践的具体内容和意义,对本次拔除害草的外来物种鬼针草进行了生动的解说,强调通过拔草劳动,不仅能保护种植植株,还能为湿地的水鸟提供食物,能有效维护湿地的生态安全,提高生态能源利用。同学们随即分为两个大组,随同工作人员前往“水闸”和“茉莉花园”开展实践。带队老师言传身教,与同学们一起手执镰刀,脚踏湿土,积极投身于除杂草活动中。曾秀兰院长热情地向同学们科普杂草的种类,传授握刀和锄地的具体手法,以积极的劳动姿态感染了劳作的同学。师生劳动热情高涨,通力合作,将所负责土地的杂草清除干净,锄出的杂草垒起来有大半米高,劳动成果获得园方高度认可。
在20日的实践中,同学们延续第一天的实践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园区负责人向同学们科普了更多有关外来入侵物种的知识,提供了更多样的劳作工具和更丰富的实践模式。同学们不仅需要在田间除杂草,还可以持锯子、斧头等工具在竹林里砍伐老竹。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模式让同学们在充分体验劳动乐趣的同时,也亲身体验保护生态安全、维系生态平衡的劳作现场。
本次服务三农实践教育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劳动学习契机。它不仅培养了同学们热爱劳动、珍惜劳动的观念,还与本专业面向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方向紧密结合,与“农业文化遗产”“文化产业项目策划”等专业课程联动教育,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了耕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丰富了同学们的实践经历,也巩固了同学们的理论基础。